初探中国古代烽火台上的狼烟
世界上,有一个在二战中被打败的军国主义国家正企图借尸还魂,东山再起;更有一妄想继续称霸世界的超级大国,打着“维持秩序”的幌子,从中东到非洲再到西太平洋,到处搅局,所到之处无不动荡不安。在亚洲为了搞什么“亚洲再平衡”实行所谓的战略东移,意在搅混南海之水,矛头直指正在和平掘起的国家。但因其自身力量的不足,而正在逐步解除其束缚那军国主义僵尸复活的北京请问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呢绳索。两者更是沆瀣一气,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形成当今世界上不太平的策源地——军事同盟。所以,无论是在看电视中的“正点新闻”或是“焦点访谈”或是“今日亚洲”,更不用说“军事天地”等节目了,其中有关局部战争,军事冲突,这里军演,那里联合演习,又一新式武器亮相的报道比比皆是,真是处处笼罩着浓烈的味……。今年,虽然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但也使我从以上节目中,仿佛见到了中国古代烽火台上又点燃起了报警的“狼烟”,这不能不对其作一次浅层次的探究,以取抛砖引玉之果。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边塞瞭望报警的军事防御设施。在古代,烽火台主要建在边境线上,或五里,或十里一座,距离不一,根据地形,以形影相见为准。
烽火台根据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已开始使用。《史记?周本纪》载:幽王宠妾“褒姒不好笑”,尽管幽王千方百计地逗乐,仍不笑。幽王在一献媚大臣的提示下,就命举烽燧,“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请侯益亦不至。”最终导致被杀于骊山之下,西周覆灭,周都东迁,史称东周。
汉唐两代,烽火台规模最为庞大,沿边连络,延绵相接,各有统辖,自成系统。
汉代边境,郡太守下有都尉;都尉之下有候官(相当内地儿童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的县令);候官下设候长(相当于乡);候长下设越长(相当于内地亭长),每燧之下管辖若干个烽火台,设戍卒3至20余人不等。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
唐代于漠北置烽火台一千三百所,监视着突厥,使其不敢逾山牧马。唐代杜佑在《通典?拒守法》中,对当时的烽火台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烽台,于高山四顾险绝处置之,无山亦于孤迥平地置。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为准。台高五丈,下阔二丈,上阔一丈。形圆。上建圆屋覆之。屋迳阔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板为。上覆下栈。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石灰饰其表里。复置柴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在台侧近上下,用屈膝梯,上收下乘。屋四壁开觑贼孔,及安视火筒。置旗一口、鼓一面、弩两张、抛石、垒木、停水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一烽六人:五人为烽子,递如更刻,观视动静,一人烽率,知文书、符牒、转牒。”即每台置戍卒6人,称作烽子或烽率,其中五人日夜轮流值班观察敌情,瞭望相邻烽火台的信号,负责报警,一人负责文书符牒的传递。
但无论是哪个朝代的烽火台,功能基本上是一样的,即一旦某台发现敌情,就立即以烽火向邻台报警,这样烽烽相传,一座接一座地用烽火为信号,一直传递到边郡守军,根据烽火所表示的敌情,立即派兵抵抗。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使至塞上》诗中有一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句中虽然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但诗中“孤烟”,指的是什么烟?为什么是直的?学界争论颇多,《咬文嚼字》就曾发表过好几篇文章。就是《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香菱白癜风要多久能治好uestion/23135016.html]白癜风专家在线学诗里也发了疑问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不过,问题似乎并未得到解决,争论仍在继续。
《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大漠孤烟直,烟指狼烟。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狼粪烟直,烽火用之。”《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注:“孤烟直,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境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烟燧徽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见《酉阳杂俎》),故云孤烟直。”这些读物将“烟”释作狼烟,这没有问题。但“狼烟”释为燃烧狼粪所产生的烟,实在缺乏科学性。至于说“(狼粪)烟直而聚”,更是不足以令人信服。
究竟什么是“狼烟”呢?先从“烽燧”说起。《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修烽燧”,唐人李贤注:“前书音义曰: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指可以引物上下的吊杆式的高架子),桔皋头有兜零(笼子),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焚烧)之,望其烟日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从中可知,烽燧即烽火,烽和燧是古代边境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燃燧,以其产生的烟为警示信号;夜晚燃烽,以烽火为替警示信号。燃烧燧和烽所产生的“烟”并非燃狼粪而生,而是包括蒿艾在内的薪草以及狼粪、牛粪所生。
既然狼烟肯定不是以狼粪为主烧出来的,那么古代烽火台上燃起的冲天浓烟为什么叫做狼烟呢?狼烟这两个字确实具有比狼群更可怕的威吓力和警报作用,而这“狼烟”肯定与狼有关,这应该说是毫无疑义的。
那么,为何燃烧烽燧所产生的烟称为“狼烟”呢?这得说到一种形状独特的草——狼草。狼,《康熙字典》:“又草名。”《尔雅?释草》:“孟,狼尾。”狼草又名孟草或狼尾草,穗像狼尾巴,古人用以覆屋。《现代汉语词典》对“狼尾草”作了详细解释:“名,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叶子条形,花穗暗紫色,上面有刚毛,像狼的尾巴。……”野生于山坡或路旁,在我国广布南北各地。
那么,古代烽火台燃烧的究竟是什么燃料呢?敦煌学者李正宇先生曾在西北地区的许多烽火台遗址里发现燃烧芦苇、红柳等植物留下的残迹。因此,他认为烽火台燃烧的实际上是芦苇、红柳,甚至杂草。从记载中看,烽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