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7-1-12 17:58:30

不要做个自作聪明的网友

近日因穗城教师吐槽“政府颁令要课后托管到六点”的事,全城教师纷纷转载《鹧鸪天.闻明年春季起课后托管可到六点》这首网络诗词,以表达业界的高度不满。原词如下:   

   

  尚有前嫌未破冰,井蛙又起惠民情。   

  虽无脑袋头常拍,一涌心潮口便轻。   

   

  名补贴,实欺凌。为师也要顾家庭。   

  我将补贴乘三倍,那个庸官可应征?   

   

  不过部分网友有点自作聪明了!有人见到尾句是问句,便以为原作者笔误,擅自将“那”字改白癜风症状为“哪”字。试想一下,如果将尾句的“那”改成“哪”,不但意思不畅,逻辑更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不通。“哪个庸官可应征”,依句意,将托管补贴乘三倍,如果官员不来应征当托管人员,那么不一定是白癜风最好的医院他嫌补贴少,是他不承认自己是“庸官”。反过来,就算他肯放下架子来应征,那么他相当于承认自己是庸官,天下哪有这样的笨蛋!按原句“那个庸官可应征”,意思才说得通。补贴乘上三倍,制定政策的那个庸官你会来应征吗?反诘的味道就出来了。“可”字,在此处应解作“是否”、“会否”。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诗词更是凭一字一句雕琢出来的语言艺术精品,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被要求有一个能冷静思考的头脑,和一份敢于反复推敲的耐性。   

  以前在一些诗词教学的研讨会上,我经常听到专家们大放阙词,例如说“京口瓜州一水间”的“间”读作第四声(去声),说“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读第四声(去声),将“问渠那得清如许”写成“问渠哪得清如许”。诸如此类的谬论不绝于耳。敢问一句专家们,你们读过《切韵》、《平水韵》、《佩文诗韵》吗?你们查过这些字的辞源吗?你们能当场写一首平仄粘对用韵都正确的格律诗吗?虽说能背前人的诗是写好诗的基础,但能背前人的诗不代表就一定能写好诗。因为写诗对一个人的综合文学素养要求极高,包括语感、词汇量、声韵学、典故积累、行文章法等。还有不得不提的、许多当代学者们非常缺失的一种态度——静下那颗长期浸淫在功利欲望中的心,去反复推敲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每一字每一句的落笔点。   

  有一位古代诗人,其研究学问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就是唐代诗人贾岛。最后借用他的两句诗(同时也是一副对联),来结束这篇评论诗词的博文: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要做个自作聪明的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