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eml 發表於 2017-1-19 20:33:44

读逍遥游话庄子一怪


   

  在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有一种方式是退职后的老人所喜闻乐见的,那就是:“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探求古人古事,读点至理名言,在古代典籍中寻求人生的道理,这样就可以排除杂念,自在逍遥。轻松的事凑到一起,就会消除不尽的烦恼;喜北京治愈白癜风的医院介绍患者的保健养生要点悦一增添,牵挂就排除了;将忧愁、烦恼丢到一边,欢乐就到来了。   

  但是,“求古寻论”之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古人对话,这谈何易。犹为困难的是,要透过艰涩难懂的文言文,以自身的浅见拙识,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解读和把握古代哲人的思想精髓?   

  尽管如此,我本人还是在借助注释和白话译文,蚂蚁啃骨头似的,读了《庄子》内七篇,从而,慢慢地走近了庄子并与他老人家进行了一番是是而非的谈话,发觉这位被后人供奉了千年的道家圣人并非是他文中所说的高居云端,遥不可及的无一己私念的“至人”;无功业束缚的“神人”;无名声牵累的“圣人”式的“三无”之人,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既可亲可爱又平凡的老头儿,就是脾性怪点罢了。   

  这一怪在他的《逍遥游》中就有所体现,但经过咀嚼,总是有奇妙的人生道理需深入地发掘探究,因此也就感觉到其怪而不怪了。不信,请看:   

  庄子的《逍遥游》是其内七篇的精髓,开门见山地借大鹏之势点出了其大格局、大气量的人生境界。然而,就像大鹏的这种“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远大抱负和不愿意泯然众人的的胸怀,都不以为然地说:其是“犹有所待者也”,更不要说其它了。而非要“无所待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游于天地之间才肯罢休。   

  谁才都知道,这是庄子处在乱世中为保全自己而提倡的一种精神疗法,谁也知道,无论是哪种状态下的现实社会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天方夜谭。   

  所以,就在庄子之学最当红的魏晋年间,道家名人葛洪竟然也站出来在《抱朴子外篇?用刑》中批评庄子说:他那些话实在太高了,高到落不到实处,听起来云山雾罩,做起来手足无措,这就像宝剑缝不了衣服,大象捕不到老鼠,金属做的船不能凌波航行一样。   

  其实不然,首先庄子通过鲲(鱼)——鹏之变而翱翔天空之寓言后向苍天发出了疑问:“天空苍茫湛蓝,那是它的本色吗?它的高远是无穷无尽的吗?大鹏往下看,大概也就是这个光景吧。”说明人识所限,其论也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却不要固执成见,以为自己什么都对。由此可见,庄子是反对执拗不化、不能容忍他人的人。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水浅而舟大也。风止积也不厚……而后乃今将图南。”这就明白的告诉我们:水的积聚不够深厚,就没有负载大船的力量。大鹏要翱翔天空就必须借有足够的大的风力。   

  人也是一样的,你想要事业成功,就要有本钱,本钱就是自身所具备“黑色素细胞排毒复色疗法”给患者带来希望和能力。所以,人生想成大功、立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器度像大海那样深厚宽阔,像天空那样无际空旷;培养自己的种能力像大海那样深,像大风那样强有力;培养自己的胸怀像大海、天宇那样宽广。当你的能力像大海水深、天空风力那样强,能航行于海洋、飞上九万里高空时,无论是站在航船上往上望,还是在九万里的高空中向下观,天下万物都在你的眼前,感到非常渺小。经过由小到大的变化,经人世间的沧桑,那时候你的精神世界必将发生巨变,到那时你还会觉得自己伟大吗?还会觉得自己的存在吗?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秀才上京考举人。等到揭榜那天。秀才见到自己名落孙山,就大骂考官有眼无珠,不识人才。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老者正巧从此路过,看见这一情境后,不禁微笑起来。秀才看见,又把一通怨气发向了老者,骂谁知道原始点生姜的好处有哪些呢?其幸灾乐祸。老者很有耐性地说:“相公,依我看,不是考官不开眼,一定是你的文章写得不太好,所以主考官没有录取你!”   

  秀才怒不可遏:“你这个不识相的老人家,我的文章写得好不好先不说,你又没读过,凭什么去评论呢?真是胡言乱语!”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听说做学问贵在心平气和,像你这样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你的文章怎么能做得好呢?”秀才一听,立刻醒悟,马上给老人家道歉。从此以后,他反省自我,克服了内在的毛病,心态变得安定起来。结果第二次科举,这个秀才终于金榜题名。   

  其次,正确处理好“名”与“实”的关系。   

  在此庄子通过尧让位于许由,许由不受的故事。为什么?用许由自己的话说:“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从而道出了“名”不过是站在旁边的宾客而已,与之相对应的“实”才是起主宰作用的“主”。认清了这一点,人生处世与自处中就不会犯喧宾夺主的错误。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珠宝商。一次他到齐国去销售珠宝,为使珠宝畅销,他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制成许多装饰精美。再用香料熏香后的盒子盛着珠宝。有一郑国人见装珠宝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商人。精心装饰的盒子,就是“名”,珠宝才是“实”,郑国人本末倒置,所以沦为笑柄。   

  再次,善于发现事物的价值。   

  在《逍遥游》中有一寓言说惠子向庄子诉过两回苦,一是说家中的葫芦太大,既不能用来盛水,也不能开它来做瓢。最后没有办法,就把葫芦打破了。一回是说惠子向庄子说家有一棵大樗树,主干盘结而不合绳墨,小枝弯曲又不合规矩,生长在路上,匠人都青不看它。庄子听了以后都非常遗憾,这么大的葫芦,不能拿来做瓢;这么大的树,匠人不能用,但是一定还有其它的用途,例如人系着大葫芦而可以“浮乎江湖”之上;有那样的大树,人可以优游自在地“逍遥乎寝卧其下”。   

  确实是这样的道理,有的东西看似没有用,其实是放置的位置不对,如果用在恰当的地方,发挥的作用可以超乎想像,而且一个事物也并非只有一种用途,关键在于人是否善于发现它的价值。即使发现了它的价值,还要看你用在什么地方能使它发挥多大的作用。   

  所以庄子又举出了一个关于不龟裂手药的事例来说明:如果像是宋人的防止手龟裂的药,如果仅仅是利用它漂洗丝絮,那就只是维持生计而已。但是有人将药方献给吴王,用于到冬季战争战士有手防冻裂之中,就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逍遥游话庄子一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