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遭退货,文学颓势的写照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次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上,一个惊人的消息被多位与会人士提起——2014年年底,某出版社出版的莫言多部小说遭到退货,退货量高达总印数的百分之十。文学面临危机的话题再度成为聚焦热点。文学界人士认为大众阅读的碎片化、通俗化造成了文学的被边缘化。而文学失去引领地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文学和影视的关系发生了转化。“以前影视剧借助文学而改编,现在影视剧的改编,还有多少依赖小说?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和郑晓龙的电视剧《红高粱》,都和小说原著相差十万八千里。”(《中国青年报》)这条新闻让人五味杂陈,特别是想到莫言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阅读莫言、消费莫言一时成为全社会的时尚。不仅是莫言的作品走俏市场,莫言的所有用品都成了香饽饽,连他老家房子的墙皮,门前的萝卜都都其粉红视为至宝,都想沾一沾灵气。但是,没想到真是潮起也勃矣,潮落也速也。才两年,莫言的多部小说就遭到退货。这到底是读者理性的回归?还是文学颓势的必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还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也成了只赚吆喝不赚钱,只有眼球效应没有市场效应的奖项就是一种现实,这多少让人有种心有戚戚的感觉。过去别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国内的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等奖项不仅有强大的读者号召力,也有非常强大的市场号召力,那是真是一登龙门,身价十倍;一旦获奖,洛阳纸贵,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但是,当时代遇上了转型,生活遇上了流动,文学遇上了市场,经典遇上了网络,大多数人再也很难再象以往一样守一方宁静,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读那些经典了。人们更多地是为生活奔波,为“钱途”奔忙。人们更关注地是市场的信息,更在意的是发展的空间,更向往的是自己的“钱途”。更而网络上那些海量的信息又占去了人们阅读的时间。有人总结这个时代是:扑条桌比扑方桌的人少,盯手机比盯书籍的人多,发微信比写文章受热捧,讲段子比讲故事受欢迎,搞娱乐比搞文化有名气,挣大钱比干实事受待见。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莫言小说遭到退货也就很正常了,它只是文学遇冷,诺奖退烧的一个真实写照而已。
面对这种现实,尽管有些人很不习惯,有些人不太适应,总在呼吁,总在呐喊,总想把人们拉回到书桌旁,应该说,愿望良好,结果不佳。除了留下几声仓白的喊声,几句深深的惋惜以外,什么都没改变,一切都回不到从前。时代还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继续前行,社会还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公众还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过着生活。因为,任何力量都不敌规律的运行的力量,任何意愿都没有时代奔走的意愿强大,任何呼唤都不及生活驱使的厉害。花儿没有长开不谢的,生命没有长生不老的。文学也一样,中科医院专家微信它也有自己的发育期、生长期、繁荣期、衰落期,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只能说每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都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形式。
笔者也曾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年轻时,一个月不读一部长篇就觉得空乏无力,就感到精神萎靡。那种课堂偷偷看小说,“雪夜闭门读”的滋味总是让人心醉神迷。工作之后,每次一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逛书店买书看,每见到可心的书就欢天喜地。但是,随着日子的延伸、随着生活的变化、随着网络的兴起,那种心醉神迷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那种欢天喜地更是不见了踪迹。每天都被房子、孩子、票子压喘不过气来。偶尔有点时间也很难捧起书本,而是在网络上消磨。常常是眼睛雾了,颈椎痛了,时间碎了,心情躁了,思想浅了,方向没了。许多次下决心要改变现状,回到过去那种心态平和,静心读书的状态中,但是,却总也回不去了。感觉除了个人缺少定性以外,总到种外力在阻止着我的回归。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否极泰来,凡事到了极限就会开始回头,文学衰落了、边缘化了也许象凤凰涅槃一样,浴火重生。只不过重生之后文学会是什么形态,我们还无法断定,但我坚信有回归的那么一天,因为,从根本上说,文学永远是人们心灵的灯塔,照亮着社会前行的路!人们是不可能没有它,社会是不可能离开它。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