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朔到金庸
对王朔的坏印象,始于初中,那时比较有名的一次事件,被称为“王金论战”,其实压根没战起来,两个人各发一篇文章,王朔刻薄激进,金庸老练稳中科白癜风医院重。王朔的文章痞气十足,我当时觉得这人太不像个读书的,好歹还是个作家,说自己没读过金庸但是看金庸不爽,你没读过金庸你骂的什么劲?你这不找抽呢么。文章读到后面,终于好像读了一些,但还是坚决抵制。
按我的感觉,文人相轻自古就有,你嫌我酸,我还嫌你土呢,这挺正常。我当时感觉徐志摩就不太会喜欢莫言,莫言就不太会喜欢张爱玲,张爱玲就不太会喜欢贾平凹,贾平凹就特别喜欢和莫言尿到一个壶里。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兴许莫言晚上就捧着张爱玲或者三毛抹眼泪呢。
王朔的刻薄和缺乏论据的论点感觉像一记空,震得耳朵疼,但是打不死人。我那时想,你倒是学学鲁迅,骂人的话一套连着一套,还都骂得有理有据,让你无从反驳,《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作为经典范文一直让梁实秋老先生流芳到如今,要没有这篇杂文我都不知道那时还有个文豪叫梁实秋。虽然鲁迅过世早,梁实秋却真的是被骂怕了,在世也没提过对鲁迅不敬的话。
反观王朔,感觉像个小学生,就会往人家祖庙和家里隔墙头扔粪,分明没什么理,还咬得欢生,欺负老人前辈,典型的流氓嘴脸。
从那时,决心不看这人的书,太狂。后来王朔的《我是你爸爸》《无知者无畏》都很火,但是我一看书名,感觉这人在跟大家找乐,起个书名还要绕便宜,赚眼球,不厚道。印象更加不好。
反而金庸,我们语文老师极力推崇,有时还背着巡查的级部主任拿着金庸的小说来朗读,时不时提点我们金庸笔法的老到和人物刻画的精致。
因为那时候还在读书,对武侠小说有些忌惮,怕读开收不住,耽误学习,一直到大学才开始读金庸和古龙。
开始看的是《射雕英雄传》,然后是《笑傲江湖》《鹿鼎记》和《神雕侠侣》。因为对电视剧印象深刻,捡熟悉的来,情节上大体了解,可以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到文字上。《射雕》看完,觉得不错,主要是觉得黄蓉不错,郭靖我是越看越来气,电视剧上还憨傻可爱的,书里的郭靖除了刻苦和武功不错就是个特级脑残。
《笑傲江湖》觉得写得深了,隐约觉得这是本写政治的书,里面净是些阴险狡诈的政客,甚至连师妹都不那么单纯,师傅就更别说了,性格和性别的双重突变。令狐冲在里面是个典型的避世主义者,能躲就躲,能藏就藏,能装糊涂绝不装明白。倒是任盈盈像个爷们一样,御姐一枚。等我看到《鹿鼎记》,我忽然觉得这不太像金庸的写法,等我看到韦小宝把一群姑娘都药倒,准备干坏事的时候,我真是看不下去了。不是我装君子,我觉得人流氓点也就两人世界,一群群的那是畜生。看不下去,撂下了。
中间隔了几年,无意看了王朔的《空中小姐》,顿感震惊。心想没想到这人还是个多面派,柔情起来这么刻骨铭心。接着继续读了《我是你爸爸》,有点深刻。忽然想起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网上搜了下,编剧是姜文,但原著是王朔写的《动物凶猛》,电影里昙花一现的小坏蛋就是他客串的。看完原著,对王朔印象稍微好了点,觉得其实人家还是有点底子的,虽然没正经读过书,干过倒爷,混过影视,东西写的是真不孬。最后看了《无知者无畏》,里面第二篇文章是评述王朔的,刻薄、阴损、恶毒、幽默,我不知道这篇文章为什么收进去,不知是不是王朔的什么恶趣味。搜了一下,原来《我看王朔》作者就是王朔。这时候对王朔的印象大大改观。这人损人不留情面,损自己也不留情面,骂人的时候喜欢踩着自己骂,你们说我流氓,我他妈就是流氓,你们怎么滴?都是高雅人士了?倒让对方感觉自己不实在、假清高。
看完《无知者无畏》,除了最后的那些会议室的谈话实在看不懂,觉得王朔这人不像我以前想得那么傲慢,反而觉得这人太厚道,有什么说什么,自己的脏心烂肺从不避讳,文风不纯洁,但踏实可信。
在看王朔之前,曾经读过几本余秋雨,《文化苦旅》当时读来很震撼,感觉一个穿着齐整的文人戴着金丝眼睛翘首眼望中华历史的长河,嘴唇哆哆嗦嗦地似乎要哭泣,真是太符合我印象中传统文人的形象了。读到《霜冷长河》觉得还好,就是感觉文风有点重复,感叹有点啰嗦。读到《千年一叹》就有点.....怎么说呢,我感觉余秋雨这人有点拿架子,一贯喜欢站在文化的制高点去俯视,可这个高度不是你想垫就能垫起来的,余秋雨有时给我的感觉是他在踮脚。我看着有点累,他估计也累,但就是放不下,因为那时他已经被披上“大师”的袈裟了。
能拿起架子唱戏,敢放下架子骂人,这才是真实的人。作为作家一旦将人性淘洗干净,只剩下高尚的、圣洁的、无暇的某些东西,这离完蛋也不远了。
读鲁迅我从来不觉得他放不下架子,骂起人来凶猛刁钻,除了下三路,什么比喻都敢用。但鲁迅毕竟是唯一一位靠骂人成为文豪的(实话实说,近代以来中国至今没有出现第二个文豪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有人提莫言,你大可问他,他打死、绝对不敢担“文豪”这两字),除了文学素养,历史因素也很重要。身处那么个空前黑暗的时代,思想也会变得格外深沉,他达到这样的高度和深度,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
余秋雨就是个不太能、或者说不太想放下架子的人。而王朔就是个压根没有架子,把人性最本源的一面展示出来的人。
回头又用王朔的眼睛去琢磨金庸,觉得他看金庸不顺眼真是理所当然。有人说分析过:王朔是革命大院出来的,金庸是个典型的地主阶级;王朔没受过正经教育,金庸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子;王朔的眼睛盯着市井,金庸的眼睛高高在上,不屑于关注底层疾苦。阶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眼光不同,看你不顺眼就对了。
只是人家都只在心里嘀咕,而王朔坦诚惯了,也狂惯了,当面就骂了。归根结底俩人没什么深仇大恨,王朔也不是鲁迅,咬着不撒嘴腮帮子疼,就没纠缠下去。
可这事王朔没受损失,倒是自称“八风不动”的金庸有些把持不住,事后被王朔笑话了一番。看那表情,很像咬人的狗被人追又没追上的得意劲。很真实的市井小人嘴脸。
俩人的恩怨放下,我又回头看了看我当时读过的几本金庸。发现金庸的书的确存在问题,如王朔所言,金庸喜欢脸谱化人物,讲义气的一直讲义气,小人的一直小人,伪君子的一直伪君子,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