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jbe 發表於 2016-8-24 08:30:14

沧桑沉浮的裴家大院


2016年6月19日,是一个星期天。这天下午,雨过天晴,在周智慧和王武举的邀请下,我和张工一行四人乘坐周智慧的翼虎,一路浏览着山地草原风光,原计划去的地方没有去成,没想到竟然与著名的神木大保当裴家大院不期而遇。   

     

  陕西神木县大保当镇,辖区包括大保当、小保当和白彦采当三个绿洲。所谓的保当,原本应写作“宝当”,源于蒙古语,意思是“神仙”,引申为神仙福佑之地。三个绿洲恰如三颗璀璨的钻石镶嵌在毛乌素沙漠南端。野鸡河、黑龙河、清水河三条河流蜿蜒曲折,仿佛三条金钱将三颗钻石连在一起。大保当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农牧皆宜,人杰地灵。座座庙宇,彰显着人们内心坚定不移的信仰;处处古迹,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辉煌。岁月的流逝,人世的沧桑,演绎着人间多少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破败的院落,古旧的窑洞,浸淫着多少历史内涵和传奇。风沙消磨不去青春的脚印,尘埃掩埋不了生命的光辉。在野草丛生的大漠草原,在断壁残垣的塞上古镇,我寻觅着,渴望着,希望在这里能够寻觅到我内心的神往,精神的支柱,灵魂的知音。   

     

  历史上大保当曾经是蒙古乌审旗王爷的封地。1893年,慈禧太后临近60大寿,这位捉襟见肘的王爷由于没钱置办寿礼,就把大保当卖给了神木的汉人,从此大保当便形成了今天的地域归属。当年买地时有裴、高、方三大家族联合众商贾出资叁仟万两白银,其中出资最多的就是裴家。   

     

  在大保当镇的最南端,距离秃尾河十公里的地方,也就是清道光年间编纂的《榆林府志》里地图上标注的裴家梁村,这里地形北高中低,南部凸起高峻,全是红泥梁地。早在清朝乾隆中期,有山西兴县裴家川口裴氏迁居此地,故名裴家梁。裴家梁一带,原是蒙汉交界处,在村子东侧,曾经有一铁碑,就是当年蒙汉黑白地界的标志。在裴家梁的南部凸起的红泥梁的北沿,有一处坐南朝北的高房大院,黄土夯筑的院墙经过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气势恢宏,威严挺拔。这里就是当年被称为“倒座南阳府”的裴家大院。为什么被称为倒座南阳府,因为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是正房房屋一般都坐北朝南,如果是坐南朝北就属于倒座;倒座南阳府,意思是就像南阳府衙门一样庄严豪华气派。在中国比较著名的倒座府衙还有宋朝的包青天为府尹的开封府。裴家大院的设计建筑就是过敏是不是白癜风产生原因参照了南阳府和开封府的精华,并且吸收了裴家梁一带的风水优势,是一座非常难得的名胜民居大院。   

     

  说起这风雨沧桑的裴家大院,就不得不让人想起裴家大院曾经出过一位饱读诗书忧国忧民的民主斗士裴廷藩。   

     

  裴廷藩原名学曾,字宜丞,时称裴大人。祖籍山西省兴县裴家川口。1879年(光绪五年)生于神木县大保当乡裴家梁,裴廷藩自幼聪明过人,13岁便高中秀才。后来就读于榆阳书院、京师大学堂。   

  在京师大学堂期间,裴廷藩结识了不少大师名人,更给他的文学、诗词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毕业后,裴又进入黉门,被分配到陕西宏道中学任教,达3年之久。期间人才倍出,英才连连。掐指可算,裴在校读书20年之久,这是他辑集《退思堂诗稿》大成的原因。“家内无长物,惟藏诗与书”,足见富甲一方的裴家的长物就是诗与书。   

  《退思堂诗稿》是裴廷藩先生1925年辑集成,诗稿全部用毛笔亲手书写的。稿名由《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而得,意谓事后审察自己的言行。诗稿为上下两卷合订本。前面有“小引”和“自序”,文词干净凝炼,短小精干,用典高妙,集句颇多。上卷有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古体、词、对联。下卷有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古体、白话诗,共计308首。其中有集句46首、拗体2首。可以肯定地说,散佚在北京、开封、武汉等地的诗作还有不少。其手书文字行云流水,让人赏心悦目,不禁叫绝,真是“字字珠玑二王体、句句金石民初史”。诗稿中,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联句妙语处处可见。诗词与字迹珠联璧合,堪称稀世之珍。   

  1908年,同盟会陕西分会在西安成立。裴廷藩加入同盟会,从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912年陕西新政权委任裴为陕北安抚使兼边墙内外团练使。不久就任神木同知。其间同刘培英兴办高家堡第二高等小学,宣传女子放足、男子剪发等新政。尔后,又创办高家堡女子小学,亲授英文。这些举措,为榆神人民铲除封建陋习、建立民主自由思想立下了功勋。1913年当选为众议员,参加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并与北大同学组成10多人的俱乐部,有“立志常为猷怀守”、“不可小知可大受”之句。   

  袁世凯为搞帝制曾用重贿收买裴廷藩,劝其退出革命党,被他慨然拒绝,写下了不朽的诗句:   

  天地洪炉造化身,练就铁骨傲红尘。   

  岂为五斗将腰折,愿作中原第一人。   

  身为哪个医院有青学白癜风玩众议员、国会议员的裴廷藩,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的命运和民主救国的方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19年,裴廷藩南下广州,再次会见孙中山,商讨民主建国大计。1926年国会同仁由汉来京,法统重光,有“皇皇国会庆重开,十五年来志未灰”之句。1922年5月12日东三省会议宣布“东北自治”。不久,裴作为奉系特使冒险北上沈阳,同奉系张作霖商谈“恢复法统”(指《中国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事宜。   

  他自强不息,奔走呼号,反对帝制,倚重法统,希冀以法治国,为民主而战斗,为报国而献身。诗稿中写军阀混战,忧国忧民的诗章有80余首,仅举下面几例:   

  重重战火为谁开,复国前车印舆埃。   

  烽火连天何日熄,大江南北有余哀。   

  1918年,他写下了《哀湘女十章》,凄婉而生动地表现了重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后他又写道:   

  遍地干戈起,家家唤奈何。战场飞血肉,烽火惨山河。   

  英雄出乱世,民兵抢掠多。斧柯如有假,拔剑斩鼋鼍。   

  1925年,诗人写下了五言古体长诗《乱后吟》,描绘了一幅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离乱图。   

  壮丁散四方,家中剩老妇。幼女在外逃,遇者蒙尘垢。   

  鹊巢鸠反居,有家不能守。既掠又要焚,室中一无有。   

  三两疮痍民,幸脱虎狼口。啼饥且号寒,忍痛服南亩。   

  谁知祸双临,官兵随其后。匪患为暂时,兵灾反长久。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桑沉浮的裴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