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衔太多空了心
日前,参加一个讲座活动,主持人在介绍讲座的专家时,差不多用了10来分钟,仅各种国家级、省级头衔就有60多个,还有大得吓人的10多个国际头衔,主持人在上面念得口干嘴累,听众在下面听得头皮发麻。主持人开始介绍时,整个会场先是鸦雀无声,不一会就有人窃窃私语。笔者也由开始的满怀崇敬变为满腹疑虑:这么多的头衔,有多沉重他承受了吗?每个头衔对应的事情有多少,他是怎么分身应付?戴着这么多的帽子,他还能有精力、有定力、有心思坐下来从事专业研究吗?答案很快揭晓,接下来的讲座中,感到他除了一些北京中科医院曝光让人听不懂的花里胡哨的新概念、新术语外,在思想上、观点上了无新意,大有拾人牙彗的味道。就是引用的一些事例,也都是炒别人的现饭,活动结束之后,很多参加者当场就纷纷吐槽,认为专家名不副实,讲座听得不值。
头衔,特别是一些专业头衔,是一个人专业水平的体现,也是对一个人专业造诣的肯定,更是这个人坐了十年甚至几十年冷板凳,长期研究、长期观察、长期思考、长期实践的结果。因此,人们一说起某个领域,就会想起某些专家,一说起某项研究,就会想到某个学者。并且,造诣越深者越谦逊,权威越高者越低调。
现实中,有些人恨不得将所有的光芒都集于一身,将所有的荣誉都顶在头上,但又不愿意久坐冷板凳,炼成真金子。他们总想划快船,走捷径。一旦在某个方面小有所北京中科医院假成就,就不愿意再埋头苦干了,寂寞相伴了,而是急急忙忙地要把它变现,变为名气、变为金钱、变为职位、变为权力。就想方设法为自己贴金子、戴帽子、找头衔,到处钻营。一有机会就朝上冲,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往上冲。从单位到国家的名誉他都要钻,从中国到世界的头衔他都要争。帽子一顶加一顶,头衔一个加一个,但专业研究却再无进展。
几年前,笔者也曾采访过一个名头很大、名气很响的理论专家,一见面,他就递上一叠名片,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带着长长附件、载有近百个头衔的名片,当时,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但接下来的采访却让我大失所望,他的理论不过是把一些会议公报中的话一句变为三句说,他的研究也不过是把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再复述一遍。后来,我们又采访了他的一些同事、邻居,大家说到他无不嗤之以鼻。原来,自从他出了一点成果、有了一点名气后,就再也坐不下来,整日里两脚忙忙,四处赶场,到处讲座,见人就说自己有多忙,有多少课题等着做,有多少单位请他作报告,有多少学校请他讲课。但再也没看到他的原创成果,再也没有一篇叫得响的论文,更不用说有一本可作枕头的论著。他作的理论报告也只是把社会上传的、网上炒的一些东西拼凑起来,搞一些噱头、故作神秘、哗众取宠,不能给人丝毫的启迪,一些单位请了他一次后就再也没有第二次了。
有句成语叫名副其实,一个人如果名不副实,就会被人不屑。应该说,喜欢名声、追求头衔乃人之常情,但是万事都有度,过度了就成了舍本逐末,就不仅得不到公众的尊重,还会引起旁人的反感。而且长期把心思、精力都用在追逐名声、角逐头北京中科曝光衔上,也会荒废自己的事业,让自己除了虚名之外一无所获,到老来回首人生,掌声之外、找不到一点真实的记忆,而那些掌声很大一部分还是喝倒彩的。
记得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才是做学问、搞研究的正途。只有这样才能出原创性的成果,才能记赢得社会的尊重、获得公众的掌声。那种不愿扎扎实实搞研究、兢兢业业做学问,只想浪得虚名,空得桂冠者最好是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作法,脚踏实地的做事,实实在在的做人,切莫为虚名所累,为头衔所缚,到头来误人误已,得不偿失!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