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6-10-28 13:20:32

读庄子话逍遥(二)

   

  我读庄子初入其境,只是感其语言的简洁与行文仪态万方的恣肆、以及寓言的广博美妙。虽然如此,但是读起来却也觉其稀奇古怪,直好像是外行看热闹一样,只顾迷糊之中畅快舒心、自娱自乐而已。然再读再品却也感其所阐道家之“道”,之中意境颇为有滋有味并为之而感喜悦;再读再品又感其含义旷远绵邈,实有摸不着边际的玄妙之感,真如古人所说,岂是吾辈所能读之的。虽也谈到过并用文字在《红袖添香》中表达过自己的一些感触,但与此相较,真是:蝉和学鸠比之于大鹏而已;只不过是“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罢了。   

  在《庄子》三十三篇中按照一般的说法,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它不仅集中表达了庄子的核心思想。而且前后相联自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中也不难看出其中紧紧围绕的一个中心,即庄子所说的:“顺乎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中的——“逍遥游”。   

  你看,《逍遥游》中庄子首先通过大鹏的展翅“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寓言,道出了人生要想达到无拘无束的“逍遥游”,心中就必须有大格局,大境界,这是成功的第一你知道常德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步。   

  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有其所依赖的东西,高飞的大鹏、浮游的尘埃、御风而行的列子,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这是因为他们都是“犹有所待”。而庄子理想的“逍遥游”是“无有所待”,即篇中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那么,还需要依靠和凭借的是什么呢?   

  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为修养高的人,无一己之私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界的人,不再受功业的束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不再被名声所牵累。此处,庄子也道出了《逍遥游》的主旨与中心,是“道”的精髓所在。   

  你看,这“无己、无功、无名”之境界是多么的令人震撼,这样人的心灵必然能彻底摆脱尘世中的种种束缚,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天地之间,而无拘无束、悠然自得地逍遥游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之中。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生想要有一番作为并且能够自由自在的得到发展,仅怀抱大格局、大境界的志向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一基础上还必须解决“有所待”的现实问题。就连庄子所说的大鹏之所以能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也是因为风在它的翅膀下面,然后才乘着大风飞行,由于背负着青天而没有阻碍,然后,才能飞往南海。   

  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鹏程万里也需要有足够的动力,需要伺机到适宜的风力与风向,正如庄子所言:“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除了外部客观条件的具备外,更须自身条件的过硬,更重要的还在于自己内心的强大,然后,才能乘着风力飞行。   

  但是,大自然之中的万物各各不同,都各自有适合自己的环境也各有各的所待。所以,在实际的自然生存中,大有大的格局和志向,小有小的空间与信念,正如郭象云:“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岂跂尚之所及哉!自此已下至于列子,历举年知之大小,各信其方,未有足以相倾者也。”   

  诚如,庄子所说的那比大鹏相比之下的小小之蜩与学鸠“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因此,在共生于大自然界的万物,无论大小,生命时间之长短,只要能够认有如此的功效我也去尝试一下清自己,适合自己并能为之而坚守,同样有自己唾手可得的逍遥,只有哪些无心者往往错过罢了。   

  以物及人,被庄子称赞为“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与其同时期的列子,其御风而行“虽免乎其行”,也是“犹有所待也”。然而,列子又有所不同,他毕竟是现实中的人,虽然其飞行也是“有所待”,但是从庄子关于其“御风而行”的言词中看到,并无对其存有贬低之意,因为,他毕竟还达不到“三无”之人那“无所待”之逍遥游的境界。   

  因此,作为一位普通之人的列子,说明他不仅是一位聪慧之人,而且也是一位有大抱负之人,何止是有大抱负,而且也一定有丰厚的相关技能、知识文化的积累;更有一为实现逍遥游而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柱;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对于求福之事,并没有汲汲去追求”的淡泊之心。   

  所以,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意为:乘风而行,样子轻妙极了,过了十五天才回来。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   

  有人说,列子在历史上并无其人,这是因为在《庄子》书中,常常会看到庄子虚构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所以,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到列子。可见,历史上确有其人。   

  列子,生卒不详,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河南省郑州市)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都有深远的影响。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   

  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   

  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一向低调,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所以,历史上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之说,可见,他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和庄子所言“逍遥游”的境界。这真是:   

  三无之人太虚幻,名利得失顺自然。   

  莫为梦想心虚浮,逍遥之游待有缘。   

  胸怀大志目标明,知足常乐程烂漫。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庄子话逍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