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jbe 發表於 2016-11-1 22:22:06

与友论诗之遣词用字

——诗的遣词用字贵在简约精当   

     

  诗要简约。凡作诗,要注意诗与文的区别,文可以不惜笔墨去铺陈,而诗是不允许的。尤其绝句,五绝字数限制在二十字,七绝在二十八字;如果五绝不足以描述场景变异与表达思想情感,可考虑改用七绝,但不可唯七绝而七绝。   

  众所周知,李诗是唐诗绝句的巅峰,无人超越,这是毋用置疑的,但是不是每诗必是极品呢?我看未必。以李白的《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或者能说明。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千百年来倍受推崇,被捧为经典,入《唐诗三百首怎么样才能提高白癜风患者的黑色素》,选入各类教材。记得儿子上小学时问过我这首诗是不是特别好,我说诗固然是好诗,倒没觉得特别好。为什么?因为用字太铺张浪费,用七绝写五绝,用二十八字只表达了二十字的内容,因此算不上特别好的诗,最终没被选入《千家诗》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首句用“李白乘舟将欲行”描写了“乘舟将欲行”的客观行为,李白写的诗,后面又有“送我”的表达,此句中“李白”就显多余,活生生地把“坐船要走了”写成“老子坐船就要走了”。第二句“忽闻岸颈部白癜风怎么治疗上踏歌声”又有点故弄玄虚,实际就是“岸上踏歌声”,既然有人踏歌相送,那人必定不是等李白上船后才赶来,应该是先到的,这才符合礼仪,“忽闻”显然是故作惊讶。至于第三句,所表达的自然是“潭水深千尺”,前面冠以“桃花”倒也无可厚非,起到说明什么潭的作用,又增添了几分色彩与芬芳,使诗句更富于美感。但就其必要性而言,理由并不十分充足,进化论什么潭水,落脚点在于说潭水深而不是说潭水美。末句“汪伦”二字与诗题重,也可简略。一首真正特别好的诗,理应没有重复与啰嗦。   

  而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之《赠汪伦》在文字处理上就要成功得多。   

  诗曰: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映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这里对诗不作具体赏析,只谈这首诗在字面上注意了回避诗文与诗题的雷同,除黄鹤楼无词可替外,我们可见题中的孟浩然在诗中置换成“故人”,“广陵”到诗中换成了“扬州”,使人读起来更能领略其音乐节律之美。   

  大凡为诗为文,如果求精,没有重复的字眼与雷同的意象是前置条件,不可或缺。   

  记得有个朋友写残荷,用了“干枯”一词,我说太浪费,在这里干和枯是一个意思,应该用干不用枯,用枯不用干,二者去其一,朋友却不以为然。这样用词用字,在同句中是重复,在对句中为合掌,为诗家大忌。如果连这点都认识不到又不肯听从别人劝告,那就劝你别写诗,趁早去做点别的,免得空误平生。   

  这些说的是简约,而写诗光是文字简约不够,用字必须精当。一首五绝才二十字,一首七绝二十八字,你要在这二十字或二十多字里充分表达某种情绪、刻画某种意象,必须字字精确恰当,容不得半点铺张浪费。如何使诗的文字做到最准确,应该是诗人不懈努力的方向和永恒的追求。而今人学诗,用字随意,凑韵凑字屡见不鲜,望切戒之。   

  前人写诗用字求精,典故甚多,不一一列举,我只和阁下谈两个字,当知前人作诗之严谨。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是唐代诗僧齐己的五律《早梅》前两联,深雪凝寒,万木萧疏,繁华尚远,一枝独艳。这自然是不余点墨的精略描画,是清新简洁的《早梅图》。传说原诗为“昨夜数枝开”,可能更符合实际,而诗人请教郑谷时,郑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齐己因之改数枝为一枝,尊郑谷为“一字师”。众芳未动,一枝先发,春光乍现,悦目赏心,于是字尽其用,诗尽其妙,淋漓尽致。这里就算用“数枝”,也无可无不可,先开数枝,后挂万树,这数枝先于它花而开,也算比较早。而前人作诗之严谨,不似我等马虎,既知一枝早于数枝,则必弃数枝用一枝。而此诗改“数”为“一”,却又不如晚唐任诗人任蕃。任蕃游天台巾子峰,于寺壁题诗曰:“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诗走了,走出百余里,恰逢夜月流照,山影映江,却是半江阴半江明,意识到自己“前峰月照一江水”用字不精,想改为“半江”,立即打马回寺。任蕃回时,诗已被他人改为“半江”,野史传徐敬业反武兵败后骆宾王隐迹天台寺,此诗是为骆宾王所改,无考。任蕃此诗因“一”“半”关系,名动天下,因其名重,后世几百年竟无人为巾子峰题诗,以至后人感叹“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直到七百年后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来到了峰,题写上首《上华顶》,巾子峰才有了新的诗篇。   

  在这里不是要给你讲故事,而是旨在说明为文用字应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诗品自高。看今人写诗,多半草草成篇,自己不认真检视,别人看出毛病又讳疾忌医,此种态度,决不可取。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与友论诗之遣词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