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珍妮姑娘》
花了约10天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德莱塞的《珍妮姑娘》。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之后,我还深深为珍妮姑娘的未来而担心,也为她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下而忧虑。是的,她抚养了两个孤儿,精神暂时有了寄托,作者也为她安排了足以保证生活开支的金钱。但她的将来会在那儿、孩子们长大走了之后她的情感又在那儿、她最终的生活归宿会在那儿,仍然萦绕于心,无法释怀。
珍妮姑娘是100多年前美国作家德莱塞笔下一个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她出生于一个贫困潦倒人口众多的工人家庭,她的父亲格哈特,是一名玻璃厂工人,最后因工伤而失业;她的母亲是个洗衣婆,一生为家人的生计劳。她有弟弟妹妹,一家人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所以才跟妈妈去宾馆做保洁工,并在哪里,与她的第一个情夫相遇。她的人生悲剧也就由此展开。当参议员布兰德去世后留下一个孩子,生活再次陷入绝境的时候,她又与富商莱斯特邂逅,并在其纠缠下成为他的情妇;在与莱斯特不离不婚的非正常状态下生活了十多年,直到被其抛弃。珍妮姑娘的一生,是被奴役的一生,从来没有按自己的心态生活过。她为了家人、为了她一厢情愿深爱的人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得到的却是情人的无情遗弃、女儿的不幸病亡、亲人的离散、自己未来白癜风如何治疗的毫无前途。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最后沦落成一个人到中年的弃妇,这,就是工业化时期美国社会的现实。
不得不为作者精致而处处强烈对比中的描写而赞叹。刻画珍妮姑娘家的穷困潦倒、收入的微薄、算计着过日子的艰难、到宾馆里干保洁时心理上的卑微、格哈特夫妇对女儿陷入是非中的态度等等,运用了大量细致入微的语言和事件。同时,对布兰德参议员、商人莱斯特、富婆莱蒂等人的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也入木三分。一边贫困到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那里;一边是穿了几次的名牌衣服随手丢弃,这种似乎无意中的描述,让人一眼就看到社会不公到了何种地步。从主要人物来说,珍妮的美丽动人、贤慧真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挚、坦荡无私与莱斯特、布兰德的表面上英俊潇洒道貌岸然,实则无时不刻盘算着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的龌龊内心,对比也是十分明显。读着《珍妮姑娘》,了解了这些有钱人的真实秉性之后,就时时为这位善良姑娘的真情付出而担心。或许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从小说中看得出来,作者保持着对贫困阶层的极大同情,对上流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笞。从珍妮姑娘头一次被迫接受布兰德开始,作者就为珍妮的行为铺垫了大量的不得不这样的原因。因为一家人根本就生活不下去、因为弟弟去捡煤核被抓缴不起罚款就要服刑、因为布兰德对一个刚刚18岁没有任何社会经验情窦初开女孩子的引诱和物质交换。珍妮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宁可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洁,这是多大的牺牲精神!而莱斯特被做佣人的珍妮吸引,美貌之外还是她的温柔贤良通情达理,是她宁可牺牲自己的青春甚至未来生命都要成全所爱的人,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品格。珍妮的父亲这个德国移民,终生坚守自己的信念,虔诚自己的信仰,勤劳吃苦;格哈特太太辛劳勤俭,对每个孩子都关心倍至等等。小说通过莱斯特家人、珍妮在海德公园的邻居们对她的态度,深刻揭露了富有阶层者的道德虚伪和精神残酷,充分表明在商品社会发展进程中,资本财富等对人格的严重扭曲。
《珍妮姑娘》中的基本情节,不由得让我想到作家写过小说近百年之后的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广州白癜风医院在的中国社会。看看珍妮,看看布兰德和莱斯特,你会觉得他们就在你的眼前晃悠。当然,百年之后的中国社会没有那么贫困的环境了,但是,这时期从乡下、从贫困家庭出来的姑娘们仍然不得不像珍妮一样,为了迅速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境遇,走上了和她基本相同的路。她们被包养成“二奶”,她们被当作生育机器,她们进入酒吧、KTV等地寻找自己的“机会”。无数的布兰德、莱斯特以金钱为手段,毁坏了无数“珍妮”们的青春年华;无数“莱蒂”游荡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寻找生活对她的更大刺激,营造着符合她们认为幸福的机会。无数像珍妮海德公园的邻居们一样“先富起来”者们,无所事事地在麻将桌上消耗着别人的闲话、放牧着没有根底的谣言。同样你也会看到,嫌贫爱富早就登堂入室,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百年之前的作品仍然能在现实社会中看到各色人物登台亮相,仍然能让人找到无数同类人物照着曾经的路径一路走来,无论如何也称得上德莱塞的远见卓识了。
德莱塞是最为真实地描写美国城市工业化中,对社会人生和各阶层人民影响深重的第一人。他的小说让今天读到的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城镇化、工业化甚至在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进程中,人在道德精神层面需要非常严肃的反思与反省。这就是,我们能不能在经济财富成为最重要关系的时候,继承传统、留下道德,让我们的精神高地上永远能看到干净与纯洁。
2014年9月20日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