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6-11-3 21:42:22

重游岠嵎山


十月份可能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时候,秋高气爽,景色宜人,心情也好似这蓝天,博大,却安静。比起同为出行黄金时期的五月来讲,少了几分青涩,多了几分绚烂,少了一点奔放,却多了一丝祥和。我们常说金秋十月,其实十月怎能只用一个金色来形容呢?在我眼中的十月却是多彩的,天的蓝,云的白,树木有的依然青翠,有的已然渐渐变黄或是变红,掺杂在其中的还有山中各式各样的野花杂草,把个秋天妆点的五彩斑斓,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美境中游览了岠嵎山。   

  十月三号,中午吃过饭闲来无事,便琢磨找林子去玩。林子是我的高中同学,自从高中毕业之后便很少能聚在一起,一年也就十一,过年回老家时能聚两次,就这两次,还会因为老人,孩子的杂事,各个亲戚,各种应酬被压缩的剩不下几个小时,这次也就是一下午了。人到中年酒治愈白癜风,“按部就班”是关键是越喝越多,朋友却是越交越少。那些儿时的伙伴,青少年时的同学,那些当年最真诚,最是毫无利益关系的朋友们,总是随着我们的升学,工作,搬迁,随着我们在职场上,酒桌上的血拼而渐行渐远。而我们自己却在一边感叹人生知己少,一边继续沉浸在杯光斛影中无法自拔。想到这儿,心中不免暗笑,自己就是俗人一个,发什么痴呢!   

  从反光镜里看见林子的身影,依旧是那样,抄着手走过来,上了车,相视一笑,老友见面的问候就在这一笑之中。   

  “上哪?”   

  “你觉得上哪好些?”   

  “都一样啊!”   

  “要不爬山去?”   

  “爬山?好吧!”   

  林子性情随和,我说去爬山,他也不问去哪爬,随口就应下了。而我心中在刚刚想到要去爬山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那是岠嵎山。岠嵎山在乳山西郊,上初中的时候曾经领着弟弟去过,只记得那时候是暑假时期,岠嵎山还没开发,层峦叠翠,林深草密,一湾小溪蜿蜒流过,分割着山谷,我们当时还溯溪探源,最终看到了瀑布。也许是少年时的情怀至今还未曾泯去,也许是日常的工作压力太大需要以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方式去宣泄,反正一说爬山,我就想起了岠嵎山。   

  岠嵎山下现在已经建起了一座寺庙还有一些仿古建筑,这些仿佛是如今旅游景点的标配,这名不见经传的僻野之地竟也未能免俗。   

  停下车,我们并没有直接进景区大门,而是准备从旁边山上绕过去,一来能逃个票,二来爬山嘛,总得来点刺激的,走台阶那不叫爬山,那叫爬楼梯。我们一拍即选择了中科选择了未来合,都是几年没正经运动过的了,青春的血液瞬间沸腾,磨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山是座石头山,怪石耸立,灌木却少,岠嵎山本来就以怪石,瀑布出名,按照通常的游览线路是在谷底顺着石路台阶,一路仰望山上的巨石,有的像人脸,有的像猿首,有的像乌龟,千奇百怪,形色传神。而我们一路爬上来,近距离观看却是多了几分形似,少了几分传神。好在昨天刚下过雨,还有瀑布可以期待。   

  爬山是艰苦的,我们都低估了山势的险峻,却又高估了自己的体能,并且爬山本来就是临时起意,什么也没准备,水粮全无,还没爬到山顶,就已经是又累又渴了。走走停停,终于来到山顶,令人惊喜的是山顶的大石上有两个凹坑,因为昨天刚下完雨的缘故,里面存满了水,我看了看,清澈透底,也顾不了太多了,俯下身喝了几口,这才斜倚着背后的石头坐下来。触目远方山势巍峨,绵延起伏,山中植被茂盛,似是一条披了锦衣的巨蟒在蜿蜒翻腾。山下是院里水库,依山而建,呈“S”型,阳光下波光潋滟,略有微风拂过水面,点点跃金。不知是身体的疲倦,还是心情的放松,我挪了挪身体,躺在大石上,两眼微睁,望着蓝天。喜欢十月的蓝天,那么高,那么蓝,点缀着一丝丝的白云,偶尔有飞来的鸟儿在眼前一闪而过。那美景,那意境,竟无法形容,唯有融入其中。   

  我和林子都没有说话,不知他是在沉浸在这美景之中,还是处景生情,想着某些心事。山中静悄悄的,这地方本来游客就少,何况我们爬上来的地方几乎没人来过,偶尔的几声虫鸣更是衬出山中的幽静。能听到的声音也仅仅是我们俩粗细不均的喘气声。真的是累了,林子说他有十年没爬过山了,我也有两三年没正经爬过了,何况我们还是真的在“爬山”呢!手脚并用,遇到险峻的地方,还得一个人托着另一个人先爬上去,然后再把下面的人拉上来,其艰难可想而知。但问题是更严峻的考验是在下山呢,上山虽然累,可是安全系数还可以,下山虽然省力,却不安全。我们规划了一下下山路线,根据贝爷的经验,应该在山顶俯视山区全貌,便很容易规划出路线。于是我们决定从山顶上斜着向西顺着山腰下山,这样,路还稍微好走一些。   

  下山的路一开始确实还不错,还找到了一眼泉水,汩汩清流顺石而下,在一个石隙中形成二十公分见方的小水洼,并溢出来洒在石头上继续往下流着,好一幅清泉石上流的秋景啊!因为是活水,我也就放心喝了起来,总算补充了水分。林子却喝的很少,不知是不渴还是体力还充沛的缘故。在泉边又歇了一阵子,这才起身顺着水流往下走,可能因为有水的原因,灌木丛渐渐多了起来,路也不好走了。实践证明,贝爷那一套可能只适合他本人,对于普通人来讲不具备指导意义。我们经常遇到实在下不去的地方,又没有贝爷那一身的本事,只能绕路。在山中绕路可不比平地,更何况本来就没有路。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的,有的地方植被茂密,还得把眼前的野草,灌木一点一点的踩平,看清地面才敢走。最惨的是下一个陡坡,陡坡斜下方是山泉汇聚的一个小水潭,看着没什么危险,可不成想那陡坡的斜面常年被雨水山泉冲刷的非常光滑,林子走在前面,结果一失足掉到水潭里了,所幸水不深,没及大腿,林子动作也快从水潭的另一面爬了上来,好在人没受伤,只是手机进水,另外当时一阵慌乱,眼镜也丢了。   

  丢了眼镜的林子下山的路更是难走了,真的是亦步亦趋,这下更不敢冒险了,于是又绕了无数的路,这才下山。下山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开始,毕竟我们这才算是踏进景区了,走在石板路上,我俩又是相视一笑,唉!何苦的呢?   

  “怎么样林子?还去看瀑布吗?”   

  “都到这儿了,总得去看看吧!”   

  这就是老友的情怀,其实想看瀑布的是我,前面虽然有台阶,可也得翻山越岭,林子这眼神还不济,我突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林子用手一拍我的肩:“走!”于是又踏上了征途。   

  路边就是我记忆中的小溪,我们下编辑评语亲爱的作者,欢迎进入红袖投稿,希望以后注意:段首请空两格,已帮您排版好。最好一次性就排版好,多次修改,后台短时间内不显示。可自行百度“自动排版工具”,将正文在排版工具中排好后再复制粘贴到红袖的文本框里。   期待佳作。(编辑留)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游岠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