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6-11-8 14:41:13

行思录二


一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也许就是师范一词的来历。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怎么样做才能更有益于学子?   

  当年的孔子为何周游列国?我想,除了“传道”之外,也许还为了更好地开阔眼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吧。   

  一个视野狭窄,固步自封,迂腐而又固执己见的师者,只能培养出同样的学生,有时甚至还会贻误学生的前途,于人于己,都很可悲。   

     

  二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不论是社会的哪个组织,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个人与组织,个人与个人,甚至家庭,都概莫能外。   

  每个阶层,都代表着自己的利益,当自己的奶酪一旦被触及,哪怕是最亲近的人,都有可能反目成仇。   

     

  三   

  韩愈《原道》“坐井观天”的故事,让人感觉很可笑,可现实当中,这种事例,比比皆是。   

  清乾隆时期,英国派马噶尔尼来中国商谈通商事宜,马噶尔尼邀请福康安观看他的卫队火器练方法,福康安却冷冷的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谅其也没什么希罕”。   

  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然提出了“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这样让人喷饭的问题。   

  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的火轮船“疑其系用牛拉”,有人告诉实情,“疑信未决”,直到亲见“才叹而信之”。   

  夜郎自大,狂妄无知的结果,就是战败而自取其辱,这令今人深思。   

     

  四   

     

  民国出了很多大师,也许跟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执掌北大的蔡元培就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蓄”,实施“教授治校”,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出了很多精神独立、专业拔尖的大师。   

  这是一个时代的幸事,也是一个民族的幸事。   

     

  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群体思辨力的缺失,“万马齐喑究可哀”,应该是一个时代的不幸,民族的不幸。   

  奴化思想盛行,顺民意识泛滥,缺乏独立精神,或独立思考能力,会严重挫伤一个国家创新,只能让一个国家与民族在世界的范畴矮化,注定会成为一个二流甚至不入流的国家。   

  所以,我们共同期待龚自珍所说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不拘一格降人才”。   

     

  六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大概认为自己乃世界的中央,所以叫中国。   

  就像欧洲国家以欧洲为中心,把东南欧、非洲东北称为“近东”,把西亚附近称为“中东”,把更远的东方称为“远东”一样,其实,都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   

  人也一样,其思考与处事方式,其出发点也概以自己为中心,与己利益相同或相似者,便加以维护,反之,则大力反对。   

     

  七   

  鲁迅在《坟》中的《娜拉走后怎样》写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北京中科白癜风治疗极好医院电话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37.html]白癜风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想想,鲁迅太了解国人了。   

  可不改变,中国有前途吗?可要改变,应该如何改变,我想,国人应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八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与国家治理模式,让国人普遍缺乏公民意识。   

  什么是公民意识?它是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它与臣民意识相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可当今,老百姓能够参与的地方,太少了,这让很多人慢慢变成了“看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使管己,也大多习惯与麻木。   

  这就是当前的现状。   

     

  2016年8月9日南京玄武湖畔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思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