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jbe 發表於 2016-11-12 01:11:07

共创社会和谐繁荣 hbib3jpa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积淀,一直为世人所称道,成为治国理政的“宝典”。因而历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他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儒学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白颠风的认识实践中,儒学形成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深邃思想,发挥了广泛而显著的社会功能,对中华民族、日本、东南亚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孔子治国方略也得到世界各国有识之志的共同认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一、治国大道   

  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也可以这么说,儒家就是为治国平天下而生。儒学很大程度上是礼学,讲的是社会治理,要的是社会秩序。讲的是仁义,要的是国家治理。因此,儒学一直为历代和世界各国重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孔子一生博学,向先贤学,向社会学,向治理国家的实践学。他充分吸收了前人包括老子的治国思想智慧,一生克已,志在施仁政、复周礼。老子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孔子进而认为治国也要举重若轻。要识国情、察民意、看火候,不折腾。治国的根本就是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协和万邦,天下大同。   

     

  治国理政,德法并用,德法统一,是儒学一贯的治道理念。“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治国如御马,御马必有衔勒,治国必以德法。   

  老子关于道的理念和思想,既可以用在治人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这个集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廉耻,立人之大节。况为大臣而无廉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乎?”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早已成为千古佳话。孔子多次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二、以民为本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实现安民富民乐民教民。从《管子》提出“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到荀子“以政裕民”,再到程颐“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忧为本”,都启示治国必须始终着眼于关切民瘼,改善民生,让黎民百姓衣食无忧。民有恒产,再恒教化,民才会有恒心,使民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太平。   

  以民为本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我们党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核心,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党必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心处理一切党务和政务,必须时刻把民众的福祉放在心头,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前提,政府施政要把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导向和工作检验标准。只有一切为了民众,一切依靠民众,一切服务于民众,才能真正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之基,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广施德政   

  亲民爱民,执政之本。孟子讲“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卿大夫不仁,不保寺庙”,仁开始上升到政治普遍原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来为政治国,好比天上的北斗星,位居当中而群星都向着它。对老百姓施以德政,天下就会如众星向北斗一样而归顺。因为百姓如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历代帝王都深知这其中的道理。行德政则天下兴,行暴政则社稷亡。“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毕生追求的礼制,也是要以和谐为可贵。   

  那如何用德来治理天下呢?孔子也提出了一套方略和主张。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以政策法令来管理百姓,以刑罚来强求百姓一致,百姓可以不犯法免受刑,但不能知礼义廉耻。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治理天下以德,那治理者自身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   

  如何增强治理者的道德修养呢?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一个人举此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的风度,就是去学或装严肃的样子也不自然,不稳固。对人要忠诚,要讲信用。不交不适合自已进步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我们现在讲要慎独,慎交友,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上一百,治愈白癜风光疗费用各有各色。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拉下水。独善其南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身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人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已。   

  德政,上要修德,下要教化。孔子的一生就是修身养性的一生,是周游列国,向各国君王施以道德影响的一生,也是办私学对老百姓实施教化的一生。他推行他的德政思想可以说不以遗力,“苛政猛于虎,”只有实行德政和仁政,那才能永享太平。德政是孔子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就官德或政治道德而言,儒家有大量垂教。“德惟善政”,“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周易》最早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思想,后来不少思想家、政治家发展了类似观点,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共创社会和谐繁荣 hbib3j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