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乒赛丁宁受伤说起
苏州世乒赛已然结束,有人欢喜有人愁。丁宁在女单决赛决胜局的意外受伤,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多后续的议论。有的认为刘诗雯冷漠,在队友受伤后没有去安慰和关心,有的认为是丁宁故意借受伤拖延比赛节奏,给自己反击的机会。还有的自然是与主流媒体和评论一样,认为丁宁带伤坚持完比赛,并最终夺冠,精神可嘉。
其实,对这几种观点,我都不能完全赞同。职业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本是司空寻常的一件事。尤其是高水平的比赛,大家都将自己的竞技状态调整到极致,往往会在比赛中做出一些平时训练无法达到的动作,这就更可能增加受伤的概率。但是由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带伤带病坚持是英雄,会被赞扬,而放弃比赛即使不被认为是退缩,至少也不值得宣传。
回到事件本身,丁宁受伤纯属意外,伤的有多重,是否有拖延比赛嫌疑,没有证据不可胡乱猜测。然而,即使没有受伤,丁宁在第六局被刘诗雯大比分扳回一局之后,降低比赛节奏也属正常行为。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在连续丢分之后,用喝水,擦汗,擦桌子的方式,来缓和一下情绪,打乱对方连续得分的势头。这往往被看成是有经验的表现,而非指责的理由。从最终的比赛结果来看,反而是没有受伤的刘诗雯受到的影响更大,这也许和中国人的价值观有一定关系。稍微想想,就会发现刘诗雯实际上被摆在了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赢了比赛,好像不值得骄傲,因为你是打败了一个已经受了伤的队友;输了比赛,似乎更丢脸,对手都一瘸一拐了,你都还没赢下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比赛中刘诗雯一个人默默走到场面喝水,极力的想稳定自己的情绪,不受丁宁意外受伤的影响。可事实证明,有些东西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
相对于国外的运动员,中国选手集训时间更多,比赛相对要少。对手受伤,这种或许对国外选手很平常的事情,中国选手反而不容易适应。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事情简单化,无论是媒体,评论还是球迷都不用想那么多。无论对手是否受伤,只要没有宣布退出比赛,那么依然是场上的对手,该怎么打还是怎么打,做好自己,我可以使用规则允许的一切方法来赢得比赛。没有所谓的冷漠,残忍。因为对手有选择退赛的权利,但如果选择站在对面,那就只有。没有人能够靠同情来赢得比赛的胜利,同样也不能因为同情对手而输掉比赛,机会对大家来说同样珍贵。
这次丁宁的意外受伤事件,无论对于中国队员,教练还是球迷,其实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事。队员教练如何能够以更加职业化的态度,来面对这种情况,不用过多的考虑一些所谓情感道德方面的高大上,而只需要做好自己职业运动员的专注和专业。而球迷朋友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比赛本身的欣赏上,而不是去充当北京白癜风医院比赛中孰是孰非的道德帝。只有抛开这些干扰,选手才能打得更爽,球迷才能看得更爽。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