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jbe 發表於 2016-11-22 18:45:25

谈名

有一次跟德国同学聊天,说着说着便说到名字的事情。与中国类似,德国人取名字也讲究名字的意义。在很多场合,如果没有机会深谈,唯有特别的名字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举了自己经历的例子,说小时候听人自我介绍叫“闪光之银(ShinningSilver)”,这名至今没有忘记。   

  中国人似乎走得更远些。名字一辈子的事,不仅要显得特别,还要于其中饱含一些期许和人生意义。那些对取名有研究的人,甚至发展出了所谓的学问,名字里面要尽可能包含五行、三才或八字等考虑。现在的艺人时兴换名,似乎有了新艺名,就能改头换面,并因此收获财源与名声,从万千小角色中脱颖而出地红起来。   

  在西方国家中,教名是挺特别的。一般与宗教有关,婴儿受洗时,由牧师给取定。印度曾经也根据占星术来给小孩取名,名字中暗含有小孩出生时的星相位置信息。据此而取的名字,说是可以给小孩以力量和好运。   

  当然名字是不是真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影响,是不好说的。如果非要找出些关联,那么可以有这么一种解释。小孩子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并且人还算机灵可爱的话,在学校时老师经常点其名回答问题,表现机会多了,也许能发展出外向人格。而平凡无奇的名字,从小被关注的概率低,小孩就可能发展出内向人格。也许吧。   

  中国读书人曾经爱给自己取各种各样的名号,这个习惯在民国时候都还存在。有姓有名,还有字,偶尔还改名,又字,然后是号。这个号就没准,只要主人有雅趣,取上十来个也是有可能的。齐白石就是一例。高中语文最烦记文人墨客的介绍,里面字号繁杂又缺乏说明佐证的故事,经常搞混。这些名、字、号往往显出主人的高格与追求。比如陶渊明,入刘宋之后就易名为潜。他要归去来兮,隐居乡野。陶渊明的不合作太张扬啦。今天的中国读书人顶多取个笔名表达表达自己。   

  不管有多少字或号,称呼起来往往就是姓与名,两三字。复姓可能四个字。在中东或者具有阿拉伯文化因子的非洲国家,人名可以达到一长串,由十来个词组成,其中包括往上的父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亲、祖父、祖祖父好几代的名字。   

  中国人名,彼此称呼时的规矩也颇复杂。同辈之间可以直呼其名。晚辈对长辈就有许多讲究,姓后加头衔或辈份词或身份词,总之不可以直呼其名。而西方文化对直呼其名就没那么多讲究。学生叫老师也是直接叫名字的。刚来时,比较尴尬的是称呼华人老师,是按中国人习惯呢还是按西方人习惯呢?!   

  西方人直呼其名的习惯是否意味着平等,尚需考证。就像中国人的习惯是否意味着礼节,也需斟酌一样。况且关于女子出嫁后的姓氏问题,中国似乎并未怎么兴过随夫姓。但在西方文化中,嫁后随夫姓是很常见的。这是否意味着在中国男女的地位更平等呢,恐怕未必吧。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姓名是承载着身%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