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敬惜字纸”
写下这个题目,我一时竟不知道从何说起。好多朋友把它当做“爱惜纸张”,作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来理解,来讴歌,那么,就从“敬惜字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说起吧。“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传统,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于对文化与文字的崇敬与膜拜,历代君主和士大夫阶层倡导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也掺杂了宗教信仰和仕子对功名的追求,显示出科举社会中士大夫阶层的重要地位。
“敬惜字纸”的传统在宋代已经出现。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践踏、糊窗封坛或与其他废物混杂,而需丢入字纸篓,专门收集后焚烧成灰,成为字灰,收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便开坛祭祀造字之仓颉,然后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或“送字纸”。相应地,亦出现了专为焚烧字纸的“惜字塔”,以及专门收集字纸旧书加以焚化的惜字会。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劝人“敬惜字纸”。各类佛经以至笔记小说都有劝谕“敬惜字纸”的故事。也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劝导读书人写字作文时要矜慎,不要随意下笔,不要以辞害意。
清光绪十三年的刻本《文昌惜字功过律》,有“惜字功律二十四条”和“亵字罪律二十九条”,褒倡惜字,鞭笞亵字:“平生偏拾字纸至家,香水浴焚者。万功。增寿一纪。长享富贵。子孙荣贵。”;“见人作践字纸。能以素纸换焚。或以他物换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转祸为福。”;“生平不轻笔乱写,涂抹好书者。十功。永无凶事。”;“字纸糊窗垫,褙屏表书者。定冤枉不明。”;“己身不敬字纸经书,又不训教子弟,递相轻侮者。一百罪。恶疮遍体。生痴聋暗哑。”之后又有“惜字懈灾”、“埋葬字灰子孙显贵”、“污亵字纸致白癜风的发病因素有哪些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说明敬惜字纸之重要。其中还记载了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纸十几年”而成宰相之事:“王沂公名曾,其父见字纸遗坠,必掇拾,以香汤洗而烧之。一夕,梦至圣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纸之勤耶!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令曾参来生汝家,显大门户。’果生沂公,因名曾。状元名相。”
正本是为了清源。所有这些,我们今天可以理解为士大夫阶层对民众发出的号召,是他们站在文化制高点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天然优势使然。字纸即使已经成了废品,成了垃圾,也是士大夫们在从事高尚的活动时制造的,不同于普通的废弃物,是高尚的废品,是上等的垃圾,自然应该得到尊敬与爱惜。在“笔墨纸砚”四宝之中,“笔墨砚”只是纯粹的工具,只有纸才可能成为思想过程和思想结晶的承载,就不仅仅只是工具了,当然应该得到尊敬与爱惜。
还有一层意思。在造纸术和印刷术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前,文人们写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早的时候是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在金属器皿上铸字,在竹木简上刻字、写字,总之都不容易,相当耗时而且费力。再后来是在皮革、布帛上写字,方便是方便一些了,成本却昂贵。最初的纸也很昂贵,即使东汉的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也还是普通文人书房中的奢侈品。要不然,何以左思一篇《三都赋》就洛阳纸贵?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印制一部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看来,文人们出于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自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爱自怜而“敬惜字纸”,甚至于希望天下人都“敬惜字纸”,也就不足为奇了。还可以说,“敬惜字纸”本身就是士大夫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已经攫取的社会资源的维护,是一种假文明之名以行的“护犊”。至于长篇累牍、盈目塞耳的因为“敬惜字纸”而“修成正果”的故事,不过是士大夫们营造神秘,教化民众甘于“治于人”而故弄玄虚的伎俩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敬惜字纸”是一件桎梏了民众几千年的精神枷锁也不为过。
最广大的目不识丁的“黔首”们,对于“字纸”更多的恐怕是“敬畏”,是“顶礼膜拜”,而儿童白癜风怎样治疗不是所谓的“尊敬”与“爱惜”。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里,他们与文化的距离被人为地越拉越长,有至圣先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谆谆教诲为证。让我们设想一下,在“黔首”们面前,写有字的纸都是些什么:皇帝的诏令,官府的文书,地契,房契,卖身契,祭祀的阴钱,驱鬼神的符咒……哪一样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当他们一脸茫然地把自己的手印按到神秘而神圣的“字纸”上的时候,就是他们和盘交付自己命运的图腾和典礼!如果在“敬畏”和“顶礼膜拜”之外,真有“尊敬”与“爱惜”,那也是茫然的,盲从的。
多年以前,似乎是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第一次读到“敬惜字纸”这个词。先生抑郁全国白癜风而充满腹诽的口吻,更加教我愿意把“敬惜字纸”的“敬”理解为“敬畏”,而不是士大夫们希望的“尊敬”。如果非要把“敬惜字纸”与“爱惜纸张”、“环保生活”以及勤俭节约的美德扯上关系,也只能是这一传统历经千百年的自我涅槃、与时俱进,是现代人赋予它新的生命力的“敬惜字纸新说”。
2012-12-17夜 于昆明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