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jbe 發表於 2016-12-2 19:25:47

漫话中国农具:犁、耙、耢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农抑商历来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而精耕细作则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的精髓,其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具的进步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代诗人王维在《宿郑州》诗中云:“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春雷阵阵,细雨蒙蒙,草木新生,村童雨牧,农人播下种子,也播下了一年的希望。   

  清人姚鼐的《山行》则是一幅繁忙热闹的春耕图:“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布谷鸟飞来飞去的劝说人们早些耕种,白鹭趁着天晴在天上扑打着翅膀,在层层石树之间的路上行走,听得山里田园放水的声音,这是多么惬意的美景。   

  以上这些诗句从不同的侧面道出了开春中那农人的忙碌气息,洋洋洒洒的绘出了田间中一幅耕种之画卷。实际上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无论是在南方或是北方的广大农村田野上,一年四季没有看不到农民兄弟忙碌的情境,从春种——三夏(夏种、夏收和夏管)——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冬天的田间管理。而这些农活中大多离不开犁—耙—耢。   

  但不可讳言,进入近代工业化以来,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和西方侵略者的掠夺与奴役,农业生产工具已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这种状况才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观。正是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使传统的农具中的犁、耙、耢,也可以说使传统的牛耕劳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基本消失。   

  然而,这些即将消失的农具,在历史上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怎样控制白癜风。今天在农村虽然不使用它,但人们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对它们还是情有独钟,依然在街头巷尾谈论着它,回忆着当时使用它们的一些往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王国去领略一番,一定会有所收获吧。   

     

  中国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夏、商、西周,是中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   

  汉代,产生了犁壁。犁是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率也较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牛拉犁耕的阶段,以耕—耙—耱(耢)(在南方为耕—耙—耖)为体系的精耕细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直辕犁结构已经相当完善,应用更加广泛。   

  至隋唐时代,犁的构造有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共有北京治白癜风要多少钱十一个用木和金属制作的零件组成,可以控制与调节犁耕的深度。其原理为今天的机引铧式犁采用。长达2.3丈,十分庞大,必须双牛才能牵挽。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唐代犁的复制模型。唐朝的曲辕犁与西汉的直辕犁相比,增加了犁评,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改进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圆形,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   

  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时期,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于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既延长了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是一种进步。   

       

  耙,都属于中国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长方形的传统农作工具,长1.5米左右,宽60厘米左右。   

  只不过耙是由前后两根横木上下装有铁牙齿的横杆组成,中间再用两条较宽木板条将其榫栓在一起,耙地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耢则只有一根长横前木,两边各一木板堵头略撬像滑雪板一般,中间有一较薄长木榫栓在横木两边堵头中间。在北方用柞树条和荆条(南方用藤条)编成的,后面没有横木,那柞条细梢穿在前面的长横前木凿出的方眼中,然后扭弯到中间的薄横木板条上,再用荆条编住,粗头直拖地面,它是从古代一种叫“耰”的农具改进而来的。   

  耢和耙功用差不多,耢是在耙的后面,二者身上都是由优秀的庄稼把式立在上面(如果技术不高的人站在上面,当牲口起动时会不心摔下来,那是很危险的,特别是耙。),手中擎鞭并扯着引绳,牛或者驴在前面拉着,耙地或者耢地时人在上面,还要用腿在上面不断地抖动。其作用有碎土、平整地面的作用,可以为播种作好准备河南治疗白癜风医院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有时耢也用于覆盖种子。所以又称为“盖”。能够做到保墑防旱,且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耙和耢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称之为“铁齿楱”,将使用此农具的作业,称作耙。元《王祯农书》记载有方耙、耢和耖(水田用的耖田耙)等。   

     

  犁—耙—耢,这些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一直使用到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只不过从七十年代初,曲辕犁中间参与了铁制的,并且也有了改进,显得更加灵活,而此时公社也有了履带拖拉机春秋之时可到时各村进行耕较大片的地块,但是耕后还要用人工去耙。这时,牛拉曲辕犁,牛拉耙相互辉映,可真是构成了一组热闹的耕地交响曲。到八十年代以后,公社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话中国农具:犁、耙、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