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6-12-11 04:55:31

没有说出的论文答辩

我对中国文化绝非专业人士,只是认真写论文没抄,谈自己的看法。头一次写这么多字的文章,而且是关于文化的命题,很费周折。可答辩时只给十分钟的时间,指导老师最后的评价让我不服气,可我没有时间和机会辨白,于是诉诸于笔端。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为中华文化叫好,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在西方文明昌隆的今天,这是吃螃蟹式的勇敢。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希望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精神的主流,起码国人不必举国痛苦学英语。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一呼百应是中华民族心底的梦想被说出来。   

  我的指导老师居然那么坚决地否定余的散文,而且说余的散文不被精英阶层接受。   

  我不以为然,中国那么普通人喜欢余的文化散文,盗版无数(我看的就是盗版,而且是非常劣质的盗版),那说明中华民族的思考还有深厚的基础,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还是有深厚感情,毕竟血浓于水。八年前所谓精英还没像现在被我像这样民众排斥,问题是长期蜷缩于象牙塔,视野里的精致多,内容少,有深度,无广度,跟余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生机,完全不同,所以不喜欢余的散漫而谈,也是可以想见。   

  可余的散文曾流行如言情武侠小说,非人之本性,也非刺激的惊险凶杀,而流行起来,一定有其特质和魅力。   

  首先是对中华文明的整体思索,这是很吃力的活儿,且是费力难讨好的活儿。一如以我的水平写关于他的散文的论文。不知从哪入手,只能用戏剧的手法敲下一小块儿,让世人看中华文化何等魅力,何等广博。   

  中华文明是山,连绵不绝、千峰万壑、独立于世;中华文明是海,宏阔无边、包容万象、深不见底。余展示山中的一棵树,就灿烂耀眼,凝视海中的一滴水,就折射出明净的丰富。   

  余广涉中国典籍、文学艺术,解读内涵,足迹遍布中国的文化圣地,发掘中华文化的闪光点;又走访其他文明古国的残垣断壁,对比消解的古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区别,研究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秘密。   

  精英不喜欢余对文化描述、解读,更受不了他们精致的象牙塔,受中华文化波涛汹涌的冲击,破坏他们的精雅与优雅。   

  这有些狭隘了!   

  我的精英导师,在答辩时,对文学的阶级理解特别反感,可能源于那场文化革命的后遗症,可任何文化都与时代相联系,都与政治千丝万缕。与政治离的太远,文化就会繁盛,社会却容易浮躁、焦虑,与政治离得太近,就沦为工具,文化就枯黄委顿。中国历史的几次文化昌隆,都是在比较宽松的社会氛围中,推陈出新。于是文化的种种辉煌与恶劣,在无穷无尽的政治斗争、残酷暴虐的土地战争、血雨腥风的权利之争中沉浮。所以任何文化的灵魂不能只阳春白雪,有很多下里巴人。而且随时代的变迁,变幻模样,这不奇怪。   

  其次是余的散文对中国文化的分类理解,包括小人文化,无原则以弄权残害有正义为内容的唯利是图者:贬官文化有见识有抱负,为实现政治理想奔走呼号,而跟不上统治者思路,遭统治者打击的理想主义者;隐士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合适位置的,乐情山水、寄情风月、放浪形骸的逃避主义者。   

日本计划生育广告,很黄很暴力  小人文化深受余的抨击和厌恶,余把历代小人的代表及事件,剖析评论一番,结论是来无可奈何又深恶痛绝,加疾言厉色。因为小人无原则,所以任何环境都如鱼得水,并获极大利白癜风专科医院益,甚至改写历史,搅浑清明,结局也许悲惨,因为小人的战略目光差一点,虽一城一地进入囊中,可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可碰上小人谁也难逃劫数,只能远离,尽量不与之缠斗。这样的结局就有了苏轼的流放、袁崇焕的悲凉,文化大革命的悲催,中华文明遭劫的正义蒙羞。   

  深受余同情的是贬官文化,这些文人墨客,怀揣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地位卑微地看统治者的脸色活着,被呼来喝去。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理想是悲剧事实,在统治者的私欲和权力斗争的夹缝中艰难实现政治理想,纵使“先天下之忧而忧”,结局也很可能是谪贬穷乡僻壤,纵然“了却君王天下事”,依然会被“莫须有”,即便“化作春泥更护花”,仍难逃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厄运。所以中国文化中最浩大的队伍就是贬官,从屈原—司马迁—韩愈—苏轼等可侥幸苟活性命的时代,到文字狱盛行的说错话收廷杖甚至杀头的时代。都凝聚了被谪贬的辛酸,被杀戮的惨痛,也正是这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贬官,这是儒家的入世思想。丰润了中华文化,滋养了一方水土,传播了文明的火种。   

  如果说贬官文化是统治者粗暴的执策而临之,那么隐逸文化就是对统治者,敬而远之的消极抵抗,黑暗时就采菊东篱下,混乱时就找桃花源,常著文章以自娱,或者狂歌纵酒,寄情山水,流连于歌馆妓院,将满肚子经天纬地之才360度发热护腰带,帮您缓解腰痛问题,倾泻于中华大地的角角落落,沟沟坎坎。所以天下名山宝刹,随处藏龙卧虎。其实这是最好的人才储备方式,相当于盖世珍宝当日用品,浪费一点而已。文明的因子却因此扩散。文化侵润着灵山异水,自然的豪阔灵秀又陶冶着文化。   

  因而隐逸文化、贬官文化是当世的损失,后世的福祉内科外科妇科牙科,全科医生,弃医。   

  当然中华文化的特质是杂糅,就如精英导师所讲,是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融合。早在先秦文化时代,中华文化就有吸纳、包容、同化的神奇功效。诸子百家相互争斗,相互学习。盛唐时代又以极大的气魄吸取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营养,继续前进。直到明清之后,中华文化才被短视而残暴的统治者一点一点窒息,僵化而失去生机。   

  所以余认为中华文化不曾死亡,只是休眠于山水之间,隐逸于布衣市井,指不定什么时候,灿然绽放,重放异彩。   

  第三是对中华文化的超越时空解读。   

  中华文化因为没有严格宗教的束缚,更无统一的标准模式,随物赋形,形神飘逸。所以生命力顽强,可以浴火重生。   

  与其他文化的高大、俊美、单一、传播途径的贵族化不同,中华文化的开始就源于民众智慧,缓慢积累而来,不是哪个神的突变,且创之于民用之于民,特别是春秋战国的乱世,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孔子首开广授徒门徒之风,开始了教育平民化,从而使中华文明散落乡野的草木之间,山林荒漠之上,宫室华堂之下,没有高低优劣之别的生生不息。再黑暗的乱世,也不能磨灭文化的人性关怀,再不堪的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说出的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