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ptn 發表於 2016-12-17 17:26:25

千年古国话蚕丝


“有位纺织娘,老来忙又忙;会纺银丝线,能造丝棒房。”看到这个谜语,你马上就会猜到迷底是“蚕”。“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这是人们对蚕的颂歌。丝绸制品以其质地柔软、色彩绚丽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然而,你可曾想到:养蚕和缫(sā颍┧恳彩俏颐堑淖嫦仍谑澜缟献钤绶⑾趾头⒚鞯哪兀?   

  这里,有一个千年流传下来的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信你会喜欢的。   

  相传,大约5000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城的黄帝战败蚩(chī)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联盟建立后,具体工作都有不同的分工,其中制作衣服的部门由黄帝的妻子嫘(l閕)祖亲自负责管理。   

  嫘祖是一位勤劳的妇女。白天,她常常带领部落的妇女上山剥树皮,下山剥麻皮;晚上又和妇女们一道,把男人们狩猎带回的兽皮剥下来,进行加工制作。   

  就这样,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然而,过度的劳累,使嫘祖病例了,整天不吃不喝。   

  这可难坏了看护的妇女。在急难之中,有位妇女提议上山采一些鲜果给嫘祖吃,也许可以开开胃口。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急忙上山去了,她们跑遍了远近的山峰,采集了不少果实,可尝尝都酸涩难咽。太阳快下山了,突然一个妇女在一片树林中,发现树上挂满了一只只白色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鲜果,赶忙采了几只,便急匆匆赶下山来。   

  回到家里,用嘴一咬,谁也无法咬破,也没有什么味道。几个妇女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正在这时,一位厨妇从她们身边走过,听到她们碰上的难题,便说:“现在有了火,咬不动,用火煮不好吗?”众妇女一听,立即表示赞同。于是,她们连忙把白色小果倒进锅里,加上水后,便架起火烧煮。可是,烧了好一阵子,捞起来一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破。站在旁边的一位妇女认为浮在上面的咬不动,那些沉在锅底下的一定煮烂了吧!于是,她找来一根小树枝在锅里搅拌起来,搅了几下,把树枝往外一拉,却发现上白癜风的根治方法面缠了不少头发丝般的细丝。   

  这真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好奇心驱使她们继续搅起来,忙活了不长的时间,从锅里煮的这些白色的小果中,抽出了好多的白丝。她们惊喜地将这一发现报告给了嫘祖。卧床休息的嫘祖听后也感到莫名其妙,她坚持到锅前看个究竟。   

  嫘祖仔细地看了树枝上的细丝后,惊喜万分,便对周围的人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不过,它可以派上用场。”   

  随后,嫘祖又详细询问了这白色果子的来历。   

  说来也怪,第二天,嫘祖的病就好转了。她不顾劝阻,硬是让妇女们领路,来到那片树林里。   

  当她们静下来后,听到树上传来一阵阵“沙、沙、沙”的响声,像秋天的细雨打在树叶上似的。   

  云南儿童白癜风医院她们循声抬头一看,原来是树上爬满了软绵绵的大虫子,正蠕动着身子,在贪婪地啮食着桑叶。   

  嫘祖是个有心人,凡事总想弄个究竟。后来她多次上山,经过仔细观察,终于弄明白了挂在树上的小白果子,原来都是那些虫子在树上吐出的细丝结成的,并非是树上结出的果实。   

  从此,人们便把这种会吐丝的虫子叫做“蚕”,把蚕结出的小皮袋儿叫“茧”,蚕吃的树叶叫“桑叶”。   

  从那时起,嫘祖便亲自栽桑、养蚕、缫丝,并把这些技术传给部落成员。   

  这样,年复一年,人们学会了大量地栽桑、养蚕,以后又逐步发明了用蚕丝来织丝绸。   

  嫘祖被后人供奉为“先蚕”(蚕神),看做是养蚕、缫丝的创造者。   

  这美丽而动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好听的传说,虽然不足以作为养蚕、缫丝、织绸、制衣起源的论据,但它却至少说明,我国最早是用野蚕丝织造丝绸的,后来才改用家蚕丝。丝绸的出现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约在上古时代,中国人就有了原始的蚕丝利用技术。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也多有记载。《尚书?禹贡》中便说:在大禹统治中国时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产,确定贡赋的。当时的兖州、青州、徐州、豫州,东至山东半岛,南到江淮流域,都种桑出丝。他们的贡赋,除了丝之外,还有用竹筐装着的彩绸。到了殷商时期,室内饲养家蚕已很普遍,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则早有了“丝”、“桑北京白癜风专业治疗的医院”、“帛”等字样,这表明,丝绸的织造,在那时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到了周代,蚕桑、丝织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占有显著的地位,蚕业成了当时妇女重要的副业生产。从《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原各地都有以蚕桑丝织为题材内容的诗篇。如《诗经?小雅?隰[x韂桑》:   

     

  隰桑有阿,(低田里桑树多美,)   

  其叶有难。(桑叶儿多么丰满。)   

  既见君子,(见着了我们人儿,)   

  其乐如何!(我的心多么高兴!)   

  隰桑有阿,(低田里桑树多美,)   

  其叶有沃。(桑叶儿嫩绿汪汪。)   

  既见君子,(见着了我的人儿,)   

  云何不乐!(怎么不心花怒放!)   

     

  这首诗是一个女子的爱情自白,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魏风?十亩之间》反映了当时出现大面积的桑树园林:   

   

  十亩之间兮,(一块桑地十亩大,)   

  桑者闲闲兮,(采桑人儿都息下,)   

  行与子还兮。(走啊,和你同回家。)   

   

  另外从《卫风?氓》诗句来看,当时丝帛和麻布已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氓之蚩萤,(男子满脸笑嘻嘻,)   

  抱布贸丝,(抱着布匹来换丝。)   

   

  《诗经》还有不少篇章反映蚕桑生产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太约现今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川的黄河中下游流域都普遍从事蚕业。   

  战国时期,家家种植桑。《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文学家荀况认真总结劳动人民养蚕的经验,写了咏蚕的《蚕赋》,在这篇赋中,指出蚕的功用,描绘蚕的形态,叙述了它的生命史、习性,以及如何掌握桑蚕化育的规律性。《蚕赋》是我国最早用韵文写物的作品,它的出现,说明蚕桑业极大发展,引起文学家重视,并开始认真总结这方面经验。   

  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发展时期,西汉初期实行一系统有利于农桑的政策措施,汉文帝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从而也促进了纺织业的大发展。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古国话蚕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