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6-12-22 17:47:18

吾生有担当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第二章,《武当山顶松柏长》,有一段文字写得特别有意思,荡气回肠,发人深省,可以当诗歌来读了。   

  这段文字大意是,张君宝葬了师父觉远,去意彷徨,郭襄好意让他到襄阳投靠郭靖黄蓉。君宝遂南行楚地,历半月至武当山,路遇一对山野夫妻的励志对话,想到郭襄之姊郭芙的刻薄,打消了依靠别人的想法,遂就地穴居武当山,苦学武功道藏,终成一代宗师。   

  这段文字描写君宝、郭襄的心路历程,微妙幽曲,神来之笔,殊可感叹。特摘要欣赏。   

  “郭襄听他问自己到哪里,心中一酸,说道:“我天涯海角,行踪无定,自己也不知道到哪里去。……”。(郭襄苦寻杨过,这三年来到处寻寻觅觅,始终落得个冷冷清清,终南山古墓长闭,万花坳花落无声,绝情谷空山寂寂,风陵渡凝月冥冥。从十六岁的烟花,到而今是十九岁的大姑娘,踏遍中原,经年漂泊,写来容易,细思这份感情,直可撼天动地,击掌浩叹。)   

  “张君宝但觉天地茫茫,竟无安身之处,在师父的火葬堆前呆立了半日,这才举步。走出十余丈,忽又回身,挑起师父所留的那对大铁桶,摇摇晃晃的缓步而行。荒山野岭之间,一个瘦骨棱棱的少年黯然西去,凄凄惶惶,说不尽的孤单寂寞。行了半月,已到湖北境内,……”(最传神的,是君宝一介瘦骨少年,荒山独行,凄凄惶惶,居然仍挑着师父留下的那对大铁桶,就这样走了半个月。这里面有对师父的怀念,有师门的传承,有担当,有执着。唯有此坚持和厚重,才有后来的独步天下。要知道这对大铁桶的分量,小说前文有述及,“比之寻常水桶大了两倍有余,……这对大铁桶本身只怕便有二百来斤”。挑着两百斤的大桶,走了半个月,一个瘦骨少年,这份自我砥砺,直可撼天动地,击掌浩叹。   

  “这日午后,来到一座大山之前,但见郁郁苍苍,林木茂密,山势甚是雄伟。一问过路的乡人,得知此山名叫武当山。他在山脚下倚石休息,忽见一男一女两个乡民从身旁山道上经过,……那妇人唠唠叨叨,不住的责备丈夫: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门户,却去依傍姐姐和姐夫,没来由的自己讨这场羞辱。咱们又不是少了手脚,自己干活儿自己吃饭,青菜萝卜,粗茶淡饭,何等逍遥自在?偏是你全身没根硬骨头,当真枉为生于世间了。……那妇人又道:常言道得好:除死无大事。难道非依靠别人不可?……那妇人这番话,句句都打进了张君宝心里,……他望着这对乡下夫妻的背影,呆呆出神,心中翻来覆去,尽是想着那农妇这几句湖北知名白癜风医院当头棒喝般的言语。”(这段文字,一奇是那位乡野村妇,居然有如此见识;二奇是此山恰是武当山,武当,吾当,吾生该有担当也。也许是巧合,也许当真是山有灵秀。)   

  “张君宝又想:这对乡下夫妇尚能发奋图强,我张君宝何必寄人篱下,瞧人眼色?……言念及此,心意已决,当下挑了铁桶,便上武当山去,找了一个岩穴,渴饮山泉,饥餐野果,孜孜不歇的修习觉远所授的九阳真经。……十余年间竟然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真实历史如何,另当别论,看这段文字,君宝真是武学奇才,道家奇才。须知张君宝在少林寺并没有学过武功,仅靠师父觉远临终前口授的一段经文,居然内功大成,并自创彪炳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恐怕华夏五千年历史中,也绝无仅有。)   

  郭襄三年寻杨过,君宝挑担上武当,金大侠似乎信手拈来,轻描淡写,实是振聋发聩,四两拨千斤,恰似以柔克刚的武当绝学。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吾生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