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休閒論壇
標題:
家乡的石碾
[打印本頁]
作者:
pkrwn
時間:
2016-9-14 05:30
標題:
家乡的石碾
我是个怀旧的人。这次回老家,是特意为看石碾去的。怕有一天它们消失了,再也无法看到……石碾,曾是现代工业文明之前百姓生活必须用具之一,这件源自古老石器时代的物件,是人类用无穷的智慧把无奇的石头打造成巅峰力作的典型代表。它伴随人类走过了几千年历史,算得上化石级文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普及,石碾这种古老的生活用具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们这些接触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对它有着太深的情感和记忆。?说到石碾好像不得不说起石磨,石碾和石磨更像一对同胞兄弟,或像一对夫妻,它们相辅相成守护着人们的生活,它们同源,却分工明确。石碾是磨面碾米,石磨专为磨豆腐。一阴一阳,一主一辅,成了石器中的黄金搭档。石碾称青龙,石磨则称白虎。不但为日常生活之必用,也是辟邪镇宅之大器。传说是碾子由一只青龙所变,石磨是白虎所变。一般家中的正房是不能安放石碾和石磨的,大都在厢房下首或是门口左右处设有专用的碾道和磨坊。每逢春节,人们都会在石碾的碾框上贴“青龙大吉”,磨上贴“白虎大吉”的春条以避邪消灾。在古代石碾的所有权是以家族而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打破了家族的界限成了私产公用,成了以区域为单元的公用设施。后来人们在日常使用中也会按照不同特点视需择选,如哪台碾子米糠少,哪台磨面精等。?石碾发展到现在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改进的。最初的碾子,就是圆柱形的石材在地上来回的碾轧,就是压路机的雏形,它的缩小版就是场院上依然存在压场用的碌碡。再后来出现了没有碾框的石碾,人们称之为穿心碾,那是只有一根横杠从碾轱辘心穿过与碾心相连,这样碾子沉重但工作效率低下。为了广泛适应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更加方便的要求,匠人们改进了传力结构,用套在碾心的碾框将碾轱辘罩住用碾济南白癜风专科医院脐相连,两个受力角可查上两根碾杆,比起上一代的穿心碾不但省力外还可以在工作时增加动力点,比如原来只能一个人进行推行,现在就可以多一个人授力,不但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反而增加了工作效北京白癜风哪家好率。??如果说用石磨磨豆腐,是众人齐力晃动磨盘,在奇闻趣事的氛围中进行快乐的劳作是过年前欢乐的序曲,那么推碾子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用耐性磨平心性的实践。在小时候的记忆里几乎是三天两头的推碾子,也成了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负担。白天大人们下地干活,晚上、早上才是加班推碾子的时间。孩子们也不得不抱着磨棍帮大人们推碾子。记得最深的是放学后被母亲强迫着去推碾子,怀着对碾子的憎恶,无奈的走在没有尽头的碾道里。推呀推,盼呀盼,看到碾般上的粮食慢慢从中心向外扩散,有盼头了。不停的问母亲,还得推多少圈?有了数字和目标,飞快的跑起来,直到筋疲力尽……现在想来,推碾子是磨炼心志的最好办法,快不得,慢不得,快了米面粗糙事得其反,慢了功倍事半效率低下。石碾由碾轱辘、碾框、碾杆、碾心、碾脐和碾盘组成。石碾是碾压玉米、小米、陕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五谷杂粮碾米磨面的一种生活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石碾已丧失原有的功能和价值,在荒草间、角落里日渐破损和消寂。也许,未来的日子里石碾子将会渐渐随着文明化进程的推进成为乡村最后的见证,成为一曲永恒的歌谣流传下去。?我不知道当时的每个家族是怎样的形式取得制作碾子的费用,又是怎样通过制作碾子集资的决议。但能想象出碾子在那时已经是一个家族人丁兴旺合力团结的标志了,从集资、选材、制作再到“请回”绝对的难度超出你的想象。制作碾子的石材特别讲究,一般都要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制作前要领石匠找石材,第一要有直径2米以上且无裂纹的巨石,这样的石材一般都是在远离村庄的深山里,找到石材后,因碾盘石巨大无法运输只能石匠原地开始工作,可想而知不要说一个石匠,就是三五个石匠一锤锤一凿凿的将一块无形的巨石凿成碾盘和碾轱辘要多少时间,期间一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要轮班为工匠承担饮食还要从村里将工匠的饮食送到工地。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和劳力,在碾盘和碾轱辘初具成形时,也就是把重量降在最低时,就要往家里“请”了,一个“请”字足矣说明对石碾的虔诚和重视,这里有整个家族的企盼。据说,请碾子是相当讲究的,不但要择一个吉祥的日子还要在盘轱辘和碾盘上系上红布条。所有家族的壮劳力全部出动,几十人的队伍把碾盘立起,在碾盘中心的孔里穿上一根主轴,主凿的石匠会骑在立起的碾盘上去用锤敲打碾盘的左右的方式呼和右来掌握平衡,众人在石匠师傅的指挥下用杠杆一点一点把碾子从几里外的深山回到家中,碾子请回后还有后继的细活及配套附属设施,制作周期少则数月多则成年,听老人们说,请碾子的场面恢宏庞大,现在不可复制。一直听老人们说,现在钢磨磨的米面没有石碾磨出的好吃,我不解,许里面有着一种不舍的情感,或是自然的味道吧。在老家有几位老人出私币依然维持着一盘石碾转动。我想,这是不守旧,更多的是敬畏。因为石碾不仅是作为一种生活工具延续了传统的生活习俗和生存方式,且又折射出农家人文历史发展的进程,传递着民俗文化和坚韧不屈的态度和凝重深厚的记忆……编辑评语您好,感谢您支持红袖!请下次投稿时注意段落的安排。(编辑留)
歡迎光臨 八方休閒論壇 (https://tw.8fun.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