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4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读庄子话薪尽火传

6851

主題

6851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7-1-19 01:1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白灵酊是什么药物生死气化,顺应自然”。按照道家的理念,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虽然如此,但道家更注重“薪尽火传”这一问题,老子曾谈论到,说:“死而不亡者寿。”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在《道德经》注中说:“身没而道犹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怎样预防白癜风发生扩散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即是“与道同体”,它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对世俗的超越。   

  庄子在这方面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学说,而且谈论也较多,这在《庄子?内篇》前三篇的文章中就已经显现出,譬如:从《逍遥游》的“精神上与道合一的人,能完全忘却自我的形骸……”到《齐物论》中的彼此、是非之辩中又明确指出,虽然,事物在产生之初就蕴涵了灭亡的因素,但在灭亡的时候也包含着重生的可能。又通过“庄周梦蝶”之寓言现身说法,终以达齐物极境逍遥之游;再到《养生主》中,更是通过寓言,特别是通过对老聘之死的说道,可知庄子对生死观的感悟更加超脱并进一步升华。   

  对此,西晋的玄学家郭象早在庄子的《齐物论》注中对其表述的更加明白:“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死生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为生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这就是说,生和死只有相对意义,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对“生”说“生”是“生”,但对“死”说“生”是“死”,对于“生”说“死”是“死”,但对于“死”说“死”是“生”。因此,说“生”、说“死”只是从不同的立场上所持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与道同体了。   

  从上可知,在对待生死观这一问题上道家学说从老子的创立到庄子的发展,已达到超脱之境界,在他看来生死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联为一体的,更通过秦失三号,感悟出其中精神——“火种”的传承更是远远胜过——生命。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庄子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柴火的长度,这是很有见解的。   

  你看,庄子在《养生主》的最后一句话不正是这样说的吗?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意思是说:正如油脂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承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薪尽火传”和“薪火相传”的中国成语就是由此演化而得。)   

  在这里,庄子认为对于个人而言,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殆尽,但是人的精神仍然可以传承下去。说明只有通达生死,全性保真,齐万物、齐生死,最终才能达到浴火重生的化蝶之逍遥境界。更可知,在庄子看来关于生死之“道”作为一种精神的“火种”传承更是远远胜过——人的生与死,这又将老子的“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更进一步提升为“薪尽火传”而“不知其尽也”。   

  这短短十三言,真是字字珠玑,不仅进一步道出了道家养生之道之妙,更道出了道家传世之“道”,这真是“玄之又玄”之道也。   

  那么,庄子“薪尽火传”的“火种”在那里呢?   

  道家认为能够达到“薪尽火传”的基础只能是达到“顺其自然”、“物我合一”的境界,而这也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只有所谓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因此,道家的“道”对一般人来说只能是一种虚无飘渺的精神写照,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与生死没有直接联系。   

  所以,对于处在“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中的广大人类,连庄子都感到困惑,因为他也生存在其中。但他却认为,这样的人是得不到也没有“薪尽火传”——“火种”的,他说:“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人们说这种人不会死亡,这又有什么益处!”   

  抱朴子认为,道家庄子在这里是有点偏颇了,无论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中,这样的人那真的是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也要生存,也要生活,而恰恰正是他们在这一单纯的人生过程中的无畏、无私的拼搏精神,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所以,他们“跟外界环境或相互对立、或相互顺应,他们的行动全都像快马奔驰,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止步”的忘我拼搏、奋进精神,不是更可以为后代承传下去吗?   

  虽然如此,道家的“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火”,在我们人生处世之旅程中只要你作为一名出色的添薪人,就很能为你照明道路,享受人生康宁的。   

  那么,在《养生主》中庄子所谈“薪尽火传”的“火”的内容有哪些呢?怎样才能使“薪尽火传”呢?   

  庄子在《养生主》中通过关于人的养生总纲和后面的几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值得添薪相传的“火种”之在,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世、养生之关键在于:“缘督以为经”,顺从自然之中道,不为外物所滞。   

  二、庖丁解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庖丁从一开始的“所见无非牛者”到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再到最后的“臣以神遇而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是在庖丁的认识与实践中,他的技艺逐步提高,通过对解牛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与领悟,最终上升到了“道”的境界。   

  三、右师之残,是自然所为。顺乎天命,作为一个人,就是要有一个超脱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不要被自身的不足所困。   

  四、樊笼泽雉,追求自由。冲破限制我们的一切牢笼,回归自然。   

  五、秦失三号,淡化生死,生死同一。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你看,下面这一历史故事中是否包含了上面其中的绝大部分:   

  北宋范仲淹在成为一代名臣前,同常人一样有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艰难处境,他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范仲淹是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后代。尽管是名人之后,但他也曾经历过不少苦难。在范仲淹不到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病逝。范仲淹的母亲因生活所迫,带着他改嫁。   

  范仲淹从小就继承了祖先爱读书的秉性。不仅白癜风疾病的的主要症状爱读书,他还很有自己远大志向和做人原侧,一定要像祖先那样为国出力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