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據「經濟部投審會」及跨國的統計資料,台灣對中國投資總額占GDP的比重,由二000年的百分之零點八一,增加到二00六年的百分之二點一五,比同時期美國的百分之零點零二、日本的百分之零點一、韓國的百分之零點四四,以及新加坡的百分之一點七一,要高出非常多。而台灣對中國投資占整體對外投資的比重,二000年為百分之三十三點九三,至二00五年成長了一倍,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一點零五,與同時期鄰近國家的最高紀錄,不論是日本的百分之十八點九四、新加坡的百分之三十三點零五、韓國的百分之四十七點三八相比,是過度且不成比例的偏高。台灣對中國的投資是過熱而不是不足,而中國的「磁吸效應」不但威脅台灣的國家安全,也對鄰近國家包括:日本、韓國與台灣的產業及社會結構帶來嚴重的衝擊。
增加投資就是創造就業,有了就業所得才可能成長,這是「拼經濟、顧民生」最基本的道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吸引外資投入中國,造成投資國本身產業的外移與空洞化、中高收入就業機會減少、薪資所得長期停滯、內需產業持續不振,結果導致中產階級逐漸消失,而變成貧富兩極化的「M型社會」,不論是日本、韓國或台灣都面臨相同的威脅與危機。
我們不能因為政治意識型態而倒果為因,過去毫無節制與管理的對中國投資,是導致台灣出現「M型社會」最主要的原因,繼續大量增加對中國的投資,不但不會改善「M型社會」的衝擊與困境,反而會進一步助長趨勢的惡化。
前年七月於「經續會」召開之時,本人就明確的提出「增加投資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拉近城鄉距離」、「縮短貧富差距」是政府未來施政的四大目標,現在更證明當時的決策是正確的。這四大施政目標不但是台灣能否擺脫「M型社會」最重要的關鍵,更是檢驗兩岸經貿政策最重要的指標。只要符合這四項指標,相關的措施都可以考慮檢討與調整;不符合的,我們將繼續嚴格把關,具體落實兩岸經貿「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政策方針。
中國是一個非常廣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但中國絕對不是台灣唯一,甚至是最後的市場。在自由化與全球化競爭愈來愈激烈的時代,台灣必須自己站起來、強起來,才可能保持競爭的優勢。一廂情願的幻想靠中國的市場就能解決台灣產業發展的問題,不但是緣木求魚,更是與虎謀皮。
台灣要實現均衡和永續的發展,除了要讓具有領先優勢的更有競爭力,也必須要讓弱勢、跟不上的人能夠站起來,這就是政府全力推動照顧「中南部地區」、「中下階層」與「中小企業」,所謂「三中政策」的初衷與目的。行政部門在張俊雄院長卓越的領導下,群策群力,透過「一週一利多」的方式,嚴格監督各相關部會加速法規的鬆綁及新興措施的擬定,讓「三中政策」不但有目標、有政策、更有方案與進度。
在照顧中南部地區方面:除了持續推動「中科」與「南科」各新興基地的開發與招商,以及擴充東部鐵路幹線運輸的能量外,並透過「農委會漁業署」的南遷、「一千億農村改建方案」的研擬、農地使用限制的檢討放寬、「農業科技創業投資基金」的設置、提高稻米保證收購的價格、加速推動都市更新,以及在中南部地區設置國家級的展演中心等重要的施政工作,進一步導正過去政府「重北輕南、忘記中部、沒有東部」的失衡現象。
在照顧中下階層方面:政府繼「勞退新制」的上路與「基本工資」的調整後,進一步於去年七月一日將「老農津貼」調高至每個月六千元,並將於今年十月一日正式開辦「國民年金」,讓台灣躋身先進福利國家之林。同時,陸續推出弱勢族群就學、就業與救助的輔助措施,並政策性決定未來「不當黨產」追討得來的資產,預估有二千多億元新台幣,政府將提撥相對的經費總計四千多億元,全數用於:五歲免費讀大班、國中小教科書免費、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高中職免學費,以及大專助學貸款、青年創業貸款免利息等五項投資教育、投資未來的重要措施。
在照顧中小企業方面:除了針對中小企業提升研發能量、協助升級轉型、拓展行銷商機及鼓勵創新育成等方面,不斷推出新的輔導方案與協助措施外,更首度運用「國發基金」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投資,預估於未來十年可投資一千家企業,增加兩萬個就業機會,並帶動超過五百億元的投資。同時,於去年一整年,政府及銀行合計捐助「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共計七十億元,將可提供三千二百億元的保證金額,協助中小企業取得超過五千億元的融資金額,全面強化經營的體質與競爭力,使台灣的中小企業再次成為安定社會發展與促進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