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同樣問題:若不對它加以現代闡釋,它就會因為跟現代生活距離遙遠而被青年一代拋棄和遺忘,而另一方面,不適當的現代闡釋,勢必會歪曲和破壞其“原汁原味”,導致原典的價值受損。這種困境恐怕無法避免。
●主持人:龔丹韻●嘉賓:朱大可(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
新聞背景:近日,準備耗資億元翻拍的《紅樓夢》,尚在演員甄選階段,就引起一陣反對聲浪。除了擔心名著被簡化戲說,更是因為此前從紅色經典到古典名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電視劇“重拍”潮流早已彌漫中國螢屏,讓不少網友哀歎:只會靠老祖宗吃飯,缺乏創新。
可是,重拍經典難道不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啟動嗎?
主持人:新版《紅樓夢》尚未出爐,“糟蹋經典”之聲就不絕於耳。慢工出細活已成過去式,速食文化環境下,不少人擔心新版很可能有了技術丟了藝術,後浪推不動前浪。
朱大可:《紅樓夢》是經典中的經典,觀眾的要求和期待難以與一般作品等同,再加上近幾年大製作、大導演炒作下的重拍作品,一再涼了觀眾的心,文化遺產被普遍糟蹋的現狀,使人們對重拍紅樓心存疑慮,是很自然的事情。其背後還是折射出大眾對當代文化闡釋能力的疑慮。《紅樓夢》的經典地位,令這種集體性疑慮變得更加嚴重。
其實重拍《紅樓夢》,對它進行新一輪的影像闡釋,沒那麼“罪不可恕”。闡釋就是重新打開原典中被閉合的價值,啟動它的生命,令其散發出新的現代性魅力。任何經典作品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有借助歷代不斷闡釋和重寫,才能散發出恒久的光輝。重釋經典作為民族文化繁殖、生長和變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在電視劇沒有完成,還不知道好壞的情況下,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指責這項計畫。
舊版《紅樓夢》播出伊始也曾遭到猛烈的質疑圍剿。世上沒有一部作品可以完美無缺、永遠不可超越。觀眾的擔憂雖不無道理,但無論我們能否達到舊版的創作精神、藝術水準,文化人都不應該從此望而卻步,更不可能由此永不觸碰紅樓題材。面對優秀的民族文化,一方面尊重它們而非“惡搞”。
它們,但另一方面也無需“高山仰止”,要有超越經典的實踐勇氣。否則新的經典將永無出頭之日。過度闡釋與過度保護,都不是文化推進的上策。
不過總體而言,中國文化體系所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原創性的嚴重衰退。我們的文化是模仿型文化,它的基本語法都是複製和克隆。這種低級語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製造出低級產品。經典重釋只是文化延續的一種方式,它是必要的,但不能取代文化原創,氾濫成災。
主持人:比較有趣的是,一些專業人士反而樂觀其成。87版的導演王扶林不僅熱心推動重拍,還兼任新版藝術顧問,希望舊版的許多遺憾能得到彌補。啟動民族文化,您曾提過一個邏輯悖論:一用就怕破壞,不用又擔心會遺忘。
朱大可:我這個悖論來自楊麗萍的大型歌舞《雲南映射》。它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雲南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的巨大魅力,但一旦被開發出來,就會被現代文明所侵蝕,逐漸喪失它的原生態活力,退化成僵死的櫥窗標本。《紅樓夢》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同樣問題:若不對它加以現代闡釋,它就會因為跟現代生活距離遙遠而被青年一代拋棄和遺忘,而另一方面,不適當的現代闡釋,勢必會歪曲和破壞其“原汁原味”,導致原典的價值受損。這種困境恐怕無法避免。“楊麗萍悖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至今未能解決。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某些優秀的原典重釋,可以出現令人驚喜的原創性因素。例如上世紀60年代拍攝的本土卡通片《大鬧天宮》,儘管只是對《西遊記》的片段重寫,卻隱含著大量的視覺原創要素,並且奠定了中國早期卡通片的美學基礎。經典重釋完全有可能成為文化原創的起點,為未來的大規模文化原創提供初始經驗和技巧。問題的關鍵可能不在於嚴格區分重釋經典還是保護經典,衡量得失,而是在或保護或重釋的過程中,作者都能洞察藝術的內在規則,探求和發現文本中的人類價值。那麼無論以何種形態“復活”,都能使民族文化的價值得以向未來延續。
主持人:如果說在草根文化覆蓋下,權威意識被日趨瓦解,那麼重拍引發的保護傳統之舉不就顯得多餘?如果紅樓夢事件說明傳統經典依然在人們心中有立足之地,那又如何解釋大眾對它的種種顛覆衝動?
朱大可:草根和傳統的衝突未必就是壞事,也不會永遠涇渭分明,它只是一個社會轉型時期的過渡現象。由於精英的自我退化,獲得話語權的民眾開始對權威加以嘲笑。但在本質上,兩者是像戀人那樣互相依存。因為文化就是在衝突中創造發展起來的。我不知道新版《紅樓夢》將是一個什麼東西,但我期待它能夠成為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和解的標誌———既滿足文化精英的經典化夢想,也滿足大眾的娛樂消費欲望。
主持人:在泛娛樂浪潮下,後現代社會的典型症狀:零度信仰、反權威主義、無中心、多元態以及價值平面化和短期化等等,都在中國一一顯現。這樣的環境中,民族文化、經典作品對當代還有什麼意義、還能起到怎樣的示範作用?
朱大可: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沒有人能夠超越這種時代精神。傳統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只是無數價值花朵中的一朵而已。它不可能成為我們關注的單一中心,也無法完全主宰我們的靈魂。但這並不意味著民族傳統和文化經典會變成廢物,只要它沒有消失,就能為文化消費提供自由選擇的契機,並有可能成為未來文化發展的某個起點。
用全球公認的描述文化體系的“金字塔模型”來說,大眾文化位於金字塔底部,擁有廣泛的影響面,但僅有底部是遠遠不夠的,它只是一個扁平的二維世界,需要再加上一個點,也即金字塔的尖頂,來構築完整的文化三維空間。這尖頂是細小和孤寂的,往往僅屬於少數人,但它所提供的巍峨高度,引領和撐起了社會文化體系的完整框架。這就是經典存在的重大意義。
一個健康良好的大眾文化形態,絕不是民族經典和精英文化的敵人,恰恰相反,它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將協助修復受損的經典。尖頂和底部的良性組合與互動,才能構成堅實穩定的文化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