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人让我推荐影片,我绝不会说出《黄金时代》。不是不推荐看萧红,八卦萧红,只是许鞍华、李樯和一干“著名演员”露脸的《黄金时代》是不值得看的。豆瓣上我给了一颗星星。很多影评是写出了拍一个“萧红”应该是怎样的,或者,写出了一个女人应该怎么活,而没写北京白癜风医院排名电影实际是怎样的。简单吐吐槽。
它怎么能够被叫做“黄金时代”?
从片名看来,整三个小时,既没有表现社会的“黄金时代”,也没有展现萧红的“黄金时代”,也没有表现影片宣传时声称的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它何以叫做“黄金时代”?仅仅凭萧红在日本时期嘴里说的那孤单寂寞、萧军在国内偷人的“黄金时代”?
是为了跟风,以为叫了“叉叉时代”能票房大卖?小四也只能呵呵了。
从剧情看,《黄金时代》的受众定位如果是“全体大众”,就多少狗血一点,把萧红和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更决绝、更戏剧化一些,纠缠更撕心裂肺些,如此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估计没有些背景知识的观众,到最后都记不得谁是谁。并且在整体感情上就是一群男人不断地在帮助萧红,而萧红见一个跟一个,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毫无对爱情的坚守,没有做出选择时的无奈。她难道在一个男人和一个男人转折间没有丝毫挣扎?
白点疯 电影并没有刻画“爱情”这个主题。
如果受众定位是“文艺青年”,文青们会满意吗?萧红的几部作品仅仅是作为陪衬,说的过分一点,是作为道具,还没有咖啡杯、呢子大衣、小毡帽的起的作用大。《商市街》、《生死场》、《弃儿》镜头一晃,只是出现了书名,唯一占有时长的就是《回忆鲁迅先生》,但是对于放到表现萧军萧红吵架时期的背景里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抒情作用,而且显得萧红不是有情有义而是忘恩负义,对于鲁迅这一“伟大导师”的名声反而有所玷污。在感情危机时“回忆鲁迅先生”,放在这里悼念先生真的好吗?
从时间剪辑上看,流水账一般的拼贴,感受不到时代的紧张以及萧红奔波的前后逻辑。从呼兰县到北平,从哈尔滨到青岛,到上海,到日本,回国,到临汾,到西安,到武汉,到重庆,直至死在香港,她一次一次“搬家”,一次一次怀孕,刚刚对“白癜风外用的有什么特效药家”有了感情,就又要离开。但是影片里是否应该把城市也刻画地有力一些?每一座城市对萧红的影响在哪里?城市在时代里意味着什么?不要让城市最终也流于和萧红作品一样的“道具感。”
剪辑的问题之二,就是逻辑了。镜头和镜头之间的跳跃太突兀,违和感很强。有一处是萧红坐在许广平上海家里的院子中抽着烟,一身深蓝色朴素旗袍的背影一闪而过,而梅志在许广平家中剥毛豆两人聊着萧红。搭配前后镜头,似乎是萧军萧红住一起没多久过着小两口的日子时,那一秒的出现实在诡异得很,莫名其妙。直至半个小时以后,才把这一秒和漫长的无数人的旁白连起来了。后面还有一处,萧红和端木蕻良的一秒镜头也是此番感觉。完全需要观众自己脑补跳跃。
提西安白癜风医院到旁白,为什么一部电影里需要堆砌如此多的旁白,这么多不同声音的旁白。不仅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旁白,萧红弟弟的,白朗、罗峰、聂绀弩、丁玲等等,除了路人甲、卖烧饼的老头都有旁白。零散到把所有的人物都孤立了,一人一句一人一句,完全还原不到真实场景。苦了汤唯,说她自己没有那一场戏内心不是饱含感情的。导演和编剧削去了完整性,碎片化的感情如何打动人心?
那么,剧情和技术放在一边,谈谈影片的“深刻性”。
有表现萧红比较虚空的价值观?萧红追求自由的决绝?萧红对骨肉的残忍?萧红对爱情的放荡?影片出现导演等字幕时,只会让人感到这是一个作死的萧红,没有可怜,没有同情,没有大时代下小人物要抓住一根稻草的不安全感。
那么那个很有感受力、很有感染力,对于文学、文字有着敏感性的萧红在哪里?
黄金时代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