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有,并是遵循规律、有着天性的“舞”是永恒的,但舞的表现形式可能并不那么艺术更别说完美,就算存在的只是一瞬间,那你也应该用心去抓住他,因为他会给你许许多多的暇想,即便像是昙花那一现,流星的那一瞬,都是给你留下的是心灵的财富。你应该用这样的眼睛看着孩子们那稚嫩的“舞”。
当一个人拼命地追求或保护一样东西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在护卫着一个魂灵,同时也是在将自己的魂灵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个东西,而这种人他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但他的这种行为却有着无以论比的深远意义,他将会影响甚至于震服一些人,由惊讶到羡慕,由羡慕到学习,由学习到崇拜到痴迷,直至他也会做这种人。
为此我要说,一个真正的教育人就应该是这种人。
二
人在生活中,许多时候可能会遇到没有语言,却有着精到的眼神和恰到实处的行为,这就需要你去玩味、去品尝、去体会,并且这一过程往往会让你许久难忘,甚至于他给你的还是一种享受,不是怎么有“回眸一望,这人……”之感叹呢?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吧。
人的一生能做几件让人难忘的事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不被历史所遗忘就更不容易了,这往往是声音所不及的。既便你得到了“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赞誉,而那也是“行”赢得的。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北京白癜风医院更能说明这一点。她的实质在于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为人师表”,不是靠口号挂在墙上、承诺就在嘴上、育人就在书上、活着就在钱上的问题。
我不禁又想到:很多时侯,尽管你是无意识的伤害了对方(包括长着眼睛的生灵),后来虽你醍醐灌顶之后,尽力用你的爱心来弥补,但往往你会胆怯地觉得:他(它)们长着一双恐惧甚至仇视或者厌恶的眼睛。做教师难啊,做一个好教师更难难!
三
我认为:一个能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艺术的高度来追求的教育者,首先是个劳动者,并且应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高智能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应该得到赞扬和尊重。因为只有自己亲自地并是辛勤地劳动创作出的“作品”,才能震撼人心和鼓动人心,这是复制或模鋳出来的“作品”是无法企及的,这与理论上所说的“实践”不是等同的。因此,我们应赞美这样的劳动者和他们的作品,即便是“遥远的”完美。
本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我们应该做这样的教育劳动者。
最近我惊喜和惊奇地发现有个别同仁将我发帖“习作”原文之中,以原段或原句没加任何改动地运用于他的发帖作品。惊的是,我的习作还真有人阅读;喜的是,我的一些提法得到了“他”的认同。我不知道怎样来感谢他和保存它?在此我只提一点小小的请求:希望在这样做时为我的打上“引号”好吗?
四
我认为,一个有良知的、有知识的教育人,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冲破禁梏的牢笼,去获得充分的自由,去针贬视弊,去唤醒蒙笼的人们,以“育心”为己任,以爱心为德行,这才叫“育人”。一个育人的人,不能训奴性之人,首先自己就不应当奴性之人。——什么样的人就会“训”或“育”出什么样的人,这是明摆着的事。
为啥要搞教改,实际上就是在发现问题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比如大语文观,实际上就是人文观、人性观、素养观、素质观;阅读、作文指导讲座,就是强调要进行“心教”而不能再像原来的“脑教”;师德的讲座,就是应该具有高雅的师魂,用爱心去关注,引导受教育者而不应该“人为”塑造等等。
我们不能只局限于逻辑思维领域来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因为那样推论出的结论往往是“我是对的”而一大堆道理,而不是提倡和要求我们反思吗?如果还是站在逻辑思维来所谓反思,同样不可能真正站起来反思的。如果我们站在“否定之否定”的思路反思可能就不一样,尤其是站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来看自己所走过的教学之路那可能还是会不一样的。
我们还应该记住:脱离了美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