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道家的“顺乎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中,“绝圣弃智”的主张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那么,老庄为什么会提出“绝圣弃智”的主张呢?
用老子在《道德经》十八章中的话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在老子看来,违背大道的智慧是导致虚伪和一切罪恶的总根源,这样的“智慧”越发达,巧诈就越花样繁多。
老子还认为,智慧煽动起了人的欲望,而欲望使人不知足,不知足反过来更加深了人们之间的争斗。他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中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北京白癜风权威医院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抛弃欺诈的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虚假的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投机取巧和贪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庄子在这一问题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识到构成当时社会现状的一切不安因素,是那些存在于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所谓的“仁义”才智观念的谬误。“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胠箧》)由于推崇被“圣人”扭曲了的所谓“仁义”的才智,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天下因此而失去了安宁,原来天然的秩序遭到了破坏最新白癜风的治疗方法,人心由此失去了宁静,欲望被唤起。这样,人心的纯朴也就遭到了破坏,从纯朴自然状态进入了“聪明机智”状态,你、我的分别随之产生了,这必然会导致人们之间的争斗。
正是因为这个观念的存在,才出现了“有为”。而正是这种“有为”的智慧给人类带来了种种灾难和负面作用,用他在《人间世》中的话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道德因人们争夺名声而丧失,人们为了相互争斗就加倍地费尽心机地动心思。因此,“名”使人们相互争斗,智慧则成为争斗的工具。这两者都是“凶器”,是不应该推行于天下的。
庄子把这些都归罪于“窃钩者盗,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归罪于所谓的“圣人”,因为圣人用违背道的智慧,使人们在“智巧”中失去了自然生活的淳朴和天性。“……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马蹄》)因此,庄子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
心是行为的根源,所以,庄子认为这“圣人”的“智慧”,最大罪过更在于它扰乱了人心,而人心是不可轻易扰乱的,一旦扰乱便会使人们相互倾轧,以至于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庄子?在宥》。
因此,庄子强调:“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如此还要具备空明虚静的“心斋”。(《人间世》)“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天地》)要治理天下,就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尚且需要治理,哪有工夫治理天下呢!若自己的心不正,天下如何能正?因此,人心的损失是最大的损失,人心的破坏是最根本的破坏。一旦人的心灵受到了污染,那么一切就都无可挽回了。
所以,庄子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胠箧》)所有那些人为的东西都是扰乱人心违反和伤害人本性的,人类应该摒弃仁智,回复自然,行“无为而无不为”之道,才能消除所有这些人为的东西,人们才能够恢复其本来的状态,重归于素朴。
大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种树郭橐驼传》与哪里可以治好白癜风庄子的观点高度一致。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他种的树木,没有不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偷看模仿,也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有人问郭橐驼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又繁殖得快,只是能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让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罢了。做好了最基本的工作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去挂念它,离开它以后,就不要总回来看它。”
郭橐驼还列举了一些人不当的行为,他说:“有的人栽种树木的时候爱得过分,忧虑得过多,早晨看傍晚摸,一离开再回头看看。有的人甚至还要抓破树皮来验看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种得松了还是实了,这样树的生长习性就一天天丧失了。”
与庄子不同的是,柳宗元积极参与政治,因此在文章的后面,柳宗元借用郭橐驼之口,把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了做官治民的政治行为上了。
“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而因此受到祸北京白癜风价格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在这里,柳宗元不仅道出了自己对当时现实的看法和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将道家为什么提出要“绝圣弃智”实行“无为而治”的主张,具体地诠释了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