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守”字,《说文解字》中注释为:“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保持。但是,历史上对“守”字的运用也不尽如此。
《韩非子?五蠹[d鵠》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他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宋国人的笑柄——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主动努力而得到意外收获的侥幸心理。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在这里“守”似乎成了一个贬义字。
但是,在道家看来这“守”字似乎又有静之内涵。这就是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世界是物质的,所以是功利的、喧嚣而浮躁的,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又充满了种种考验,有着诸多的沟沟坎坎,有时复杂多变,有时是非混淆,这时就需要道家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心斋”精神来加以支撑。所以持守虚静清明的心斋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道家之“道”之说(详见《读庄子浅说道》一文)在这里就不加赘述。那么,有什么方法才能学得道呢?有,当然有!《庄子》在他前面的文章中都已陆陆续续的透露过。如《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等文中曾谈到的“坐忘”、“心斋”等都是。至于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学得到,亦如他的论道一样没有谈得具体,而在《大宗师》中就对如何学习得道之法以及古代人传道的过程说得比较清楚。
不信,你看!庄子通过南伯子葵问乎女偊[yǔ]的对话告诉你。
南伯子葵,是庄子笔下的一位道家著名人物,也就是《齐物论》里面的那位南郭子綦。女偊历史上没有记载,可能又是庄子虚拟中的人物,或许是当时人间世中不见经传的隐士。因为宣“道”而被庄子作为范例记载到他的《大宗师》中来的吧。原文如下: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从文中我们可知,首先要具备入道的条件,那就是圣人之才和圣人之道,就是说要有圣人的资质和悟性。这样也许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就是不能,用圣的道告诉有圣人才能的人,也是容易的。就是说“道”人都想学得,但道并不一定适合你,这就看你与道之间的缘分了。
所以,学道家之“道”不是那么随便就可以学的,如果你有一定的缘分参与也是可以的。首先,必须通过长期的凝寂持守得之“心斋”,如庄子在《人间世》所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志,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在《大宗师》里庄子又给予了具体的时间、内容和前景,连用三个“守”字,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三天之后遗忘天下;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九天之后遗忘自身的存在。”而后心境明彻;而后就能够感受超然独立而不改的‘道’了;而后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
诸位看到这里你会认为,学道原来是这么简单易行,一个三天,一个七天,一个九天,合起来也才19天,就能达到“道”的境界,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大错而特错了。实际上这只是通过“守”而磨练出你的“外天下”、“外物”、“外生死”之“心斋”几个阶段,而且这阶段是不能用时间来计算的,即使期间能使你的心境虚静、清明,那么之后能否坚守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后面要实现的前景还有四个“而后”的时间在等着你呢!
你再看庄子在《寓言》中又说:“颜成子游谓东(南)郭子綦曰:“自吾闻子之言也,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人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这又是多长时间呢?如果从三十而立算,况且还不能从这里开始,因为三十而立正是人生无论在个白癜风患者需要注意的注意的事项人的哪个方面的发展运行,都是健旺向上,人性往往好强争胜之心超越了慎思笃行的界限,对于那无为的樊篱怎么能受得了。如果非要从这里算起,这也已经是85岁的人了,这还算是不错的,而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也是不能得道的。
君不见《外物》中庄子借粮之寓言,有人认为庄子的表现属得道之为。其实不然,一位“真人”遇到无可奈何之事又怎能“忿然作色”,而又用“涸辙之鱼”对其讥讽,这不还是有芥蒂之心吗?而“真人”应是如他自己所说:“怡然自适像是格外欣喜,行为动静又像是出于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亲近,德性宽和令人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见《大宗师》)“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以此而看,能说庄子已经得道与真人并列吗?还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逍遥飘游以自慰呢?
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生活中常见的副白癜风有哪几种类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人要明白如何立世、处世之道也是如此,可见这“守”字对于学道之人是多么重要,持“守”就更不易了。
从文中可知,“道”的作用是巨大而无所不能的,这巨大的作用是怎么来的呢?庄子告诉我们说:“道对于万物,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意思是在万物生死、成毁的纷扰中保持心境的宁静安定。”可见守静对于“道”作用的发挥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是啊!时世变迁无常,难能可贵的是人在纷扰行世中经过守静而“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不激动、不冲动、不肓动。譬如,在荣辱面前,自信人生,老实做事,正大光明低调做人,这就是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