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2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由它去罢 huoe3l25

6844

主題

6844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qzjbe 發表於 2016-11-10 11:54: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业余写点东西,在我可以不叫文章,至多也是边读边记。《聂焘评传》按照传记文学要求而写,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可是有的网友读不懂却说满脑子“晕乎”。晕乎什么呢?能将《聂焘评传》里字认完,保证你不会再晕乎。   

  笔者不指望人人读懂《聂焘评传》,这就跟读不懂聂继摸的《诫子书》和聂焘《调任凤翔留别镇安父老》一样,毫不奇怪。但这并不等于说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事情,在我身上没有发生过。然而香也好臭也好,终究代替不了略知一二。   

  略知一二说起来简单,想要做到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戏剧我是不会去写的品类,略知一二的戏剧创作,早已被高尔基说得很透彻:   

  “剧本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借助作者的助力而活动,作者总是和他们在一起。他暗示读者必须怎样了解他们,给读者解释所要描写的人物的隐秘思想和隐藏的行为动机,借自然和环境的描绘来衬托他们的心情……剧本不允许作者如此随便地进行干涉。”(摘自1983年版《论文学》)   

  理解了高尔基这段话,可以说对剧本和小说略知一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加之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剧本和诗歌这两种文学样式中,我只能选择习作一些诗歌。古代诗歌讲究“兴观群怨”,平仄格律要求甚严,不利于纵横驰骋,却有利于咬文嚼字,逼迫人回过头来真的做点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学问。现代诗现代过头以后,没有了中国诗歌的特色韵味,一概跟西方诗歌没有多大区别了,于是没ld有“墙内墙外”之分,遭受冷落似乎也是理所当然。我最稀罕的文学样式,依然是杂文。一篇好杂文,可以千把字,可以几十ò个字,但其表达起思想情感来,却要远比小说、剧本、诗歌干脆而深刻得多。至于写不出杂文上品,其根本原因则恰好是读得太少、观察不够、平时太粗心,以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统一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准。有人感觉读不懂鲁迅杂文,根本原因就是对杂文写作及其思维方式太陌生,而对很多常识性的语言艺术没有略知一二。   

  最近让我写聂焘。写什么是一回事,怎么写是一回事,写成什么又是一回事。没有捷径,一切还得从阅读开始。阅读的史书未必记载全对,尤其前人校注的聂焘父亲聂继模的《诫子书》根本读不下去。好在老朽对古文断句、标点略知一二,洋洋三千言《诫子书》,自身语法错误三处,校注光标点符号就错了五十处之多。最要命的是,堂堂县志居然把聂焘《调任凤翔留别镇安父老》一诗概括为“热情洋溢,脍炙人口”,丝毫没有察觉聂焘的悲愤与心愿。其原因就是将其结尾一句“深情溢尺牍”,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深情满纸”,殊不知“溢”者皆“泪”也,而“尺牍”则是书写所用的纸。还将聂继模的字“琼芳”,误作了其号“乐天”。人物传略写成了材料汇编不说,竟然故意删掉了聂焘“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敢作敢当,保境安民”的壮举。这就难怪聂焘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清官,而不是有血有肉的真男人!   

  据史料记载,聂焘很像包拯。他任镇安知县,出手便是“杀二虎”。请求省上制、,拿来发到各乡,让山民奋起自卫,与豺狼虎豹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断然判处恶霸五人以极刑,乡民奔走相告,拍手称快。像这等保境安民大计,新编县志只字未提。怎么写的历史,何以育人资治?要写,我就得千方百计还聂焘一个公道!   

  写小说?不行,三言两语说不清;写抒情散文?显然不合适。那就只有传记文学了。传记文学的要求很高,一般要想写好,必须满足“四千三如”条件: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锤百炼;开头如撞钟,文中如猪肚吗,结尾如击磬。其核心必须以史实说话,塑造人物形象,阐明史学观点。史料不够,正传不行;没有正传,内传、外传何以生根?百般无奈,只好充回六指子写评传。样式有了,剩下来的问题更麻烦。   

  聂继模和其子聂焘都是儒家学派的大家,他们的造诣决不亚于现在的国家一级教授。若用没有史学观点的胡乱咧咧,显然有失恭谨,良心也不允许我这样做。辗转反侧,阅读不下十万字,最终决定以“家国一体”基本历史观点统领全文,以其教书育人特点开篇,以聂焘成长环境、从政作为以及性格、归宿作为主体和结尾,采取倒叙、插叙结合,夹叙夹议述评的方式,试图从历史折光中看到一个了不起的聂焘。战战兢兢成文后,我大约改了十六遍,虽未千锤百炼却也字斟句酌。若非略知一二,我断然写不出现在这个样子的聂焘来。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自吹自擂。错了不是?!我等后生无论年龄多大,都不可与聂氏父子相提并论。撰写评传意味着自不量力,也不知天高地厚。然而不完成任务却无颜面见单位兄^o弟,我只好凭自己略知一二下一回地狱。我不下地狱,你不下地狱,他不下地狱,谁去下地狱?评传杀青,识者甚寡,可笑而又悲哀乎?   

  毋庸讳言,止若虽不才,却正如文友所言“见不得屁本事没有干咋乎”的人。不明就里,插科打诨,几乎成了当下许多国人的通病。能不能学学聂焘呢?止若三十分钟在博客排版框里写完本文,便由它去了。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