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看了一些国产亲情电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每部有关亲情的电影都逃不出一样东西——眼泪。两个小时的电影,就像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一样,每隔几分钟,必然有哭戏。三分钟一小哭,十分钟一大哭。
想起小学时看的一部电影,是有关于母爱的,电影的内容我依稀记得,讲的是那位母亲怀孕时被未婚夫抛弃,一个人生下孩子后辛苦地养着他。后来因为得了绝症,不想让孩子知道,就把孩子送到自己父母的身边,孩子不停寻找自己的母亲,知道真相后伤心不已。
情节我只记得大概,但是看电影的场景我一直记忆犹新,看完电影后,整个放映厅里被哭声充斥着,每个孩子都是红着眼眶走出放映厅。当时的我也被这个情绪感染,眼泪情不自禁地滑落。当时,学校有个征文比赛,主题就是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当时我一口气写满了整张纸,得到了比赛的奖励。
不过现在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似乎亲情电影都中了这么一个“套路”凡是讲亲情,必然要有个单亲家庭,就算不是单亲家庭,父亲和母亲二人中必然有一个是身患顽疾、无法养家的,总之,家庭背景挺惨的。
那么,这么惨的一个家庭,够不够戳人泪点?不,还不够。这个家庭只剩下一个人挑大梁了,这个挑大梁的人必然也是千辛万苦地养着这个家。终于,这个人也撑不下去了,就因为种种原因也无法再撑起这个家。父亲和母亲,两个家庭支柱轰然倒塌。
父亲和母亲都倒下了,接下来孩子就该上阵了。这个孩子,之前肯定是一个不识愁滋味的人。如果这孩子年龄很小,那肯定是个淘气包,今天打破人家的花瓶,明天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如果他(她)的年龄在十二岁以上,那肯定是个叛逆少年,好的不学坏的学,成天和学校里的“哥们”混在一起,抽烟、喝酒、打架,老师头疼,家长也管教不了。
但是,这些“劣迹斑斑”的孩子们,在面对父母都无法养家的时候,都发生了同一个变化——成熟了,懂事了,孝顺了。之前还在和爸妈吵架的,一转眼变成了父母的开心果;之前还和“哥们”混在一起的,在留下一句“我爸妈出事了”之后,洗心革面,成了孝顺父母的好孩子,成绩“嗖”一下提了上去。
最后,父母在孩子的侍奉下,身体好了起来,整个家庭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又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样子。
上了初中后,学校组织看电影,放映广东白癜风医院的电影就是小学时看过的那一部。再一次重温这个电影,我却一点流泪的感觉也没有,我的舍友就坐在我的身边,她也没有什么看头,我就和她聊起来,猜测后面的剧情——绝症、意外、孩子成熟,果然,整个剧情完全是在按我们的猜测走下去。我们也看得哈哈大笑。
现在的亲情,真的需要这样“催人泪下”吗?不对,成天哭泣的亲情,是个不幸福的亲情。亲情是美好的,是温暖的,她不需要太多的眼泪去修饰。
现在的亲情电影,哭戏多于对话,若是以前,看了之局部白癜风后或许会泪流满面,但是看多了,就会觉得无聊,甚至有些做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对这样的电影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觉得已经假到不能再假了,遇上什么问题,先哭一顿再想办法,这难道就是亲情吗?但偏偏现在的学校,就喜欢给学生放这样的电影,企图达到教育的目的。
但是这样的教育,用蒲松龄的话来说,就是“止增笑耳”美好的亲情不需要眼泪,再大的困难,再多的不幸,不是哭泣就可以解决的。真正的亲情,应该是遇到困难时团结在一起,这才是最好的亲情。编辑评语这是我对国产亲情电影发表的一些看法,你们的看法如何呢?请积极评论吧(作者自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