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7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茶禅一味的四重境界 4vnpwyh5

6844

主題

6844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qzjbe 發表於 2016-7-22 08:2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茶禅一味的四重境界
   

  大凡茶楼、茶店、茶馆、茶室,常见“茶禅一味”或“禅茶一味”四字。也常常和人聊起“何为茶禅一味?一味究竟是哪一味?”   

  有人说是苦味,有人说是清味,有人说是空味,有人说是无味……   

  莫衷一是。   

  “茶禅一味”四字,最早出自北宋圆悟克勤禅师(公元1063年—1135年)。克勤禅师少有才名,过目不忘,能文善辩。他得临济宗五祖法演大师衣钵,住持湖北夹山灵泉禅寺,耗时20年编成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宋高宗赐号“圆悟禅师”。   

  克勤禅师不但是禅门巨匠,还是茶道大师。他潜心研习茶与禅的关系,以禅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奥妙。悟之极处,挥毫写下“茶禅一味”四字。   

  南宋时期,日本荣西禅师(公元1141年—1215年)两次入宋求法,他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在日本大力推崇禅心与茶道,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在日本被尊为临济宗祖师和日本茶祖。可以说“茶禅一味”正是日本茶道之源。   

  禅宗自来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圆悟禅师的《碧岩录》开了文字禅的先河,但他对“茶禅一味”的旨意并无开示。千百年来,茶人和禅人各自领专家告诉我们以下这类食物应少吃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据说,禅宗的“茶禅一味”,理学的“格物致知”,道教的“道法自然”这三句话的真义,同为宗教界的三大千古之谜。   

  现试将个人的一些浅见和领悟整理成文,述为“茶禅一味”的四重境界。   

  一重境界:以茶助禅的物境。   

  茶风初兴,便在禅门。据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禅门素有“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之说,有些修苦行的僧人,更是坐如枯木,夜不倒单。所以禅门赞茶有三德:   

  一德为驱魔提神。驱睡魔,提精神,不思寐,安静心;   

  二德为消食轻身。僧众整日静坐,极易积食。饮茶消食,方便易行;   

  三德为清心寡欲。一杯苦茶,让人神清气爽的同时还可消邪念、断。   

  所谓物境,就是利用茶本身具有的提神、消食、不发等物质属性,以茶助禅,达到坐禅、参禅时清心、安心、静心之效。   

  二重境界:以茶入禅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如果说物境是立足于对茶物质属性的感受,那么意境就是立足对茶精神属性的意会。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就是说茶从采摘到品饮的九道过程,每一道要想做好都殊为不易。   

  而佛祖释迦牟尼在佛经中说,人有八苦:生苦、病苦、老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白癜风首选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修禅之路,意在明心见性,离苦得乐。而茶道之径,完整地示现了大乘佛法的“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多。   

  明海大和尚在《茶与禅》书序中写道: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专家为你讲述白驳病的遗传性,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般若。   

  日本茶道大师千宗旦在《茶禅同一味》书中阐述:“茶禅一味之魂在於以茶为悟道之助缘。唯有专於茶道修行,方为茶道本愿,点茶全在禅法,工夫在了解自性。”   

  此为意境也。   

  三重境界:茶即禅禅即茶的悟境。   

  禅门有个著名的“吃茶去”公案。唐代赵州观音寺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和尚”。他爱茶到了惟茶是求的地步。据《五灯会元》记载:   

  从谂禅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   

  答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一新来僧人。   

  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   

  师曰:“吃茶去。”   

  赵州和尚给曾到者、未曾到者和院主每人一碗茶。   

  这碗茶就是和尚的当下之心。划除一切疑惑与分别,尘劳与妄想,无放无离;   

  这碗茶也是和尚的开悟之心。行住坐卧,心身融一,见闻觉知,根性融一。   

  这碗茶还是和尚的自在之心。用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话注脚,即:茶道之本,不过烧水点茶,拿起放下。   

  于无心处参禅,修平常心是道。歇息一切妄想与分别,发明本心,了然自性。当体即空,当下即悟:   

  茶即禅,禅即茶也。   

  四重境界:无我无茶无禅的化境。   

  华严经云:如如法性,是佛证境,十方国土,是佛化境。   

  说到化境,就得追溯到禅宗的起源了。   

  《问佛决疑经》记载了“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的典故。是时,佛祖敷座灵山之顶,对参加法会的人天大众说:“我不久就要涅盘了。你们有什么法要问的,尽管来问。”这时大梵天王就上前,先献上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花。然后启请佛祖:“世尊,您五十年来为大家讲说了各种法门,普度众生。还有没有未说出来的最上乘呀?”   

  佛祖坐在宝座上,手拈大梵天王供养的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花,一言不发。灵山会上人天大众默然不解。这时,佛祖的弟子大迦叶破颜一笑。佛祖这才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咐嘱给大迦叶。”   

  这就是禅宗的由来。佛祖与大迦叶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大迦叶受了佛祖衣钵,开创禅宗心法,成治疗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方法为西天禅宗第一祖。   

  我在想,如果佛祖在灵山会上拈的不是一朵花,而是端起一杯茶,大迦叶还能不能心领神会,展颜一笑呢?   

  再后来,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一苇渡江,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成为中国禅宗初祖。至六祖慧能以一首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完成了西天禅的中国本土化。他的得法弟子青原行思在江西开创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南岳怀让在湖南开创了临济宗、沩仰宗。形成“一花开五叶,禅风遍中华”的兴盛局面。   

  而伴随了禅门上千年的中国茶,也从唐时的饼茶煎茶法,发编辑评语亲爱的作者,欢迎进入红袖投稿,希望以后注意:段首请空两格,已帮您排版好。最好一次性就排版好,多次修改,后台短时间内不显示。可自行百度“自动排版工具”,将正文在排版工具中排好后再复制粘贴到红袖的文本框里。     期待佳作。(编辑留)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