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2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读庄子话其怪二 dwtax5cr

6844

主題

6844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qzjbe 發表於 2016-11-10 13:23: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从读庄子中可知,处在战国时期的庄子确是在通过对老子所创道家之“道”的弘扬,在追求人生中“无所待”的逍遥之游,但实际上他一点也没有逍遥起来,一点也没有得到什么“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而是在为了自己的生存命运,还真是产生了无常的情感。   

  你看他明明处于是非之地、彼此之间,却又偏偏对于其中“义理”不置可否。还主张什么,“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意思就是只要具备人的形状就可以了,无需有人的刻意用情。   

  在他看来,这世上哪里有什么是非、彼此,(见《齐物论》);好人和坏蛋都是一回事,君子和小人都是一回事。(见《庄子?骈拇》)有人说庄子在败坏世道人心,就是以此为例。这真如有古人所说《庄子》:“汪洋博大,堂皇迷离”。这又是他的一怪之点。   

  其实,通过细细咀嚼《庄子》,你会发现他一点也不迷~o离,而且条理也非常清楚。   

  树有根,水有源。同理,庄子这一看待事物的观点当然与当时那个极其特殊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庄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乱世,群雄争霸的时代,实际上早在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是“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已称“春秋无义战”了,更不用说在战国时代了。在此情此景中谁能分得清好人、坏人,被认为是好的诸侯在招兵买马扩张杀人,被认为是坏的诸侯也在招兵买马扩张杀人,没有谁是正义的,就算是就有个正义的,恐怕也是打着“仁义”的旗号而已。   

  可爱的华夏当时就是这么个光景。所以,身处其中的士大夫们,为挽救其社会的“颓势”提出各自的主张,竟然一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这些不同的主张都是来源于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只是呈现出了不同的标准Щ而已。道家庄子,只看到杀人的战争,却看不到正义的战争;看到大盗以仁义窃国,那里分的清君子与小人,自然连仁义也不信了;看到强盗为分赃不均而争执是非对错,自然再看待是非对错时也就无有所谓了。   

  但是,事情就这么可以了结而无可奈何了吗!   

  不是的,正是在这世间中的这些是非、彼此的攻讦和残暴的统治者使人民大量地受刑和死亡:“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的时代。他在思考如何在苦难的现实中安顿这短促的人生,寻觅着一条通向精神解脱之路。通过《庄子》一书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在《齐物论》中有如下的表述。   

  首先是对“真宰”的思考。   

  人们因为对社会、万物持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而相互攻击,但是“真宰”本身并不会因人的言论有所改变。站在自然的立场上,真宰非有非无,是超越人的判断的存在。这里所说的“真宰”就是万物身心的主宰,自然之性——道。   

  因此,芸芸众生为成见争斗,精神困于肉体,不管基于何种立场,到头来都是一场虚空,正如庄子所言,不是“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就是“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意思就是他们终身劳苦看不到成功,一辈子疲惫困顿,找不到归宿。这无疑是非常可悲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这些人“而不知其所为使”,即不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宰”是什么,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或沉溺于^o利益的争斗中,或为自己的欲望而无止境地去追求,消损心智而不自知。这样的人生“可不哀邪”,更谈不上逍遥之游中的自由幸福了。   

  现代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先生在《丧家狗——我读〈论语〉》里说过这样一段相当悲情的话:“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那么,怎样来对待这一问题呢?用庄子的话说:“事物有所分就有所成,有所成就有所毁。所以一切事物(从总体上来说)无所谓成与毁,都复归为一。只有通达的人才知道万物通而为一的道理,因而不固执于自己的成见而寄寓于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这就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美国有一位年青的政治家,他在政坛上很有影响力,年纪轻轻就被选为副市长。在他最活跃的几年,很多本地的知名人士都围绕在这位未来之星周围,他也渐渐习惯了上层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要当选市长的时候,他所管辖的区域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悲痛的民众纷纷谴责政府的不作为,他也深受牵连,不久就引咎辞职。   

  从高位一下子变成平民,他周围的权贵朋友们都安慰他,并表示可以提供帮助。但是都被婉言拒绝,并笑着对朋友们说:“我原本п对政治的兴趣就不很浓厚,现在正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一个市有几百万人,市长只有一个,我也不算失去了什么,只是卸下了负担而已。”他回到乡村,和自己的妻子孩子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日子平淡的很温暖。   

  他还拾起了从前的爱好,那就是收集古董。由于天资聪颖,再加上他能静下心来学习,不久之后,他就成为了鉴别古董的专业人士。几年之后,他收集的古董有了很多件稀世珍宝,在业界也名声大振。昔日的好朋友,问他:“怎么半路出家,都能在收藏上有这么大的成就?”他淡淡一笑:“因为我从心里很爱这个领域,没有太多不必要的烦恼,不盲从别人,能够静下心来和面前的宝贝对话。”   

  其次是“两行一明”的思考。   

  战国时代的华夏正是“百家争鸣”的兴起,产生了诸多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墨家、法家等等诸子百家,而且各家各有其道,你说他不对,他说你不对,彼此相互攻讦。“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的争来争去,究竟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因此,庄子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郭象注云:“天下莫不自是而莫不相非,故一是一非,两行无穷”。如果真想搞清楚究竟那个对那个不对,那个真正是道,那个不是真正的道,谁也说不清楚。所以,不若由对立双方的自然演化、发展,“故曰莫若以明”,所以说不如用明净澄澈的心灵去照见万物的本源。这样,只要能够明白万物“不齐”而归于“齐一”这个道体。那么,你也就可以真正地明白道,也就会超越世事之外而逍遥之游了。   

  在现实生活中,是非争执时有发生,在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人不妨尝试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对方为什么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