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1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感于《舌尖上的中国》

6851

主題

6851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6-12-11 17:0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以来,一部反映美食生态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极高的收视率赚足了很多观众的眼球,着实吊足了老百姓的胃口。   

  《舌尖上的中国》摆脱了传统美食节目的生硬说教,以敏锐的嗅觉,用一组组镜头捕捉并记录了美食背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由《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心脏手术那些事儿之冠脉搭桥二、《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共七集故事组成。从云南香格里拉卓玛采集松茸到查干湖鱼把头;从湖北嘉昌的采藕人到南海捕鱼人,画面地理跳跃性非常大。与其说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部《中国国家地理》来得更合适些。这部纪录片之所以感动人,其实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展现了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的过程,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水,那一双双粗糙的双手,一张张充满皱纹的脸,脸上的那份满足,那份灿烂的笑容,那份对自然的感恩,对生活的热情,让人无比的感动。原来幸福竟是如此的简单!原来他们一算算你家老公的价格,超过3500元就得看直接受着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创造着生活。    

  我和老公在看《主食的故事》时,陕西肉夹馍的酥烂,羊肉泡馍的浓香,兰州牛肉拉面的肉烂汤鲜,陕北黄馍馍的质朴,浙江顾妈妈制作年糕的精美,上海汪姐醉蟹的鲜美无比,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我是个地道的陕西人,虽说来广东十几年了,但乡音未改,也从来没有忘记关中美食的味道。享用美食本来就被称作为是舌尖上的舞蹈,我享受它的味道,更享受制作美食过程中的那一份喜悦。尤其是当我们看到陕西岐山人结婚流水席的热闹场面,粗口老锅里翻滚着油红的酸辣汤,一碗碗捞好的白面条在掌勺人的手里,似川剧变脸般地就成了汤红酸辣的岐山臊子面。很快,面条以极快的速度被食者送上舌尖。一边是主人家请来秦腔演员正在热火朝天的吼着秦腔。一时间,口水、泪水、视觉、听觉、味觉,五味杂陈,互相碰撞,仿佛自己就是饭桌上的某位吃客。月是故乡明,家乡的美食也许因为地域的遥远成了美丽且奢侈的梦。   

  至此,我才明白,农家灶火并不因为简陋而逊色于高级酒店的炉火;家庭主妇也不会因为少了一张厨师证书而做不出这绝顶的美食。食物的美味也不会因为它自身的贵贱而被划出等级。在孩子的眼里,妈妈做的泡菜就远比超市里买的韩国泡菜好吃!美食就是甲状腺结节的六大饮食禁忌记忆中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就是舌尖上的乡愁。就是天再冷,排好几天队买票,舟车劳顿就为能回家吃上一顿家乡的美味,美美地听一回萦绕耳畔的乡音。难怪总导演陈晓卿说:“这个片子不完全是美食纪录片,而是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展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吃食的故事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   

  可惜的是,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食物被赶上了一条条流水线,被批量生产,贴上了华美的外包装,悄然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堂而皇之的以名牌自居。如今人们忙于工作,快餐,速食文化正在蚕食着传统的美食。在我看来,这部记录片此时的热播无疑扇了它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也许,我们真该好好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究竟得到的多抑或失去的多?恐怕只有上帝知道。   

  记得一位作家曾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埋头耕种,低头吃饭,抬头看天”。最好的美食往往就在遥远的大山深处,那群勤劳、坚韧,生省人医读片腹部系统专栏生不息的人们。他们才是食物的主人!《管子》中有语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当自然界中的许多生命牺牲本体供养着我们的生命时,都应该有一种恻隐之心吧:珍惜、感恩!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