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哲学开创者笛卡尔有一段名言意思是说,思考的主体是我,因为思考存在,所以我必须存在,如果我怀疑我的存在,怀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所以我也必须存在。
人们总是要做点什么,似乎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就是因为动作的主体是我,如果我发出的一个动作,一段声音是存在的,那么我就也是存在的。
人应该属社会动物,社会化的人在进行交往过程中,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回应,才证明了我们所发出的信号是存在的,信号存在,所以我们也就存在。也就是说,存在即被感知。
一个简单的例子,冬天,很多小孩子在下雪的时候喜欢在雪地上踩出自己的足迹。“踩”这个动作是我们的信号,“痕迹”是外界对我们的回应,当小孩子看见自己的足迹时,确认了自己的动作,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也就获得了存在感。
再如,失去存在感,一对恋人在进行冷战的时候,互相不理睬对方,双方都会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因为对于对方假装漠不关心,不予回应,让对方无法确认自己信号的存在,也就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从而,抹杀了对方的存在感。
现在,当我们利用微信、微博、QQ等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发布信号这个动江苏白癜风医院不知道作有存在感,而有是别人积极的回应,即各种热烈的评论和点赞,使得我们体验到自己的信号是真实的,我们才会获得存在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互动的关系,必有一方是缺乏存在感的。就像某些公共账号设置一些自动回复,也是出于人性化的对人们存在感的考量。所以,存在感并不是自己的动请问治疗白癜风外用什么药效果好作,言语的发出,而是外界的有效回应。
存在其实包含两个方面,即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前者表现为人能够以实体出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后者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具有突出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意识。
而所谓的存在感,其实只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而并非物质上的填充。有些人只注重强调物质生活富足,但是没有人注意到他们,应该说,他们缺少了存在感。
存在感的缺乏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一般人是不会思考此类问题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存在感是刷出来的”,也就是说,孤独的人渴望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或举动,吸引别人的注意,以获取所谓的存在感。
现在的存在感,没有以前所说的那么深奥。大部分是由于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扬,使得自己觉得没有存在感,而有存在感的人则是受到社会重视,且受到人民尊敬,受到广泛关注,即为“存在”这种存在,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感也代表着人们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判定行为,存在感是根据个人的世界观并与他人对比所产生的差异,而在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身肯定或否定的精神行为。
存在感有时可能是一种价值的认可。这就是说,存在感有着一种比美貌和财富更强大、更恒久、更幸福的力量。
在茫茫人海中,也许你一眼就能够注意到某个人,一定是这人的身上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特别之处,也是存在感。
而容易被人忽视、没有存在感,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记得我在县市某机关单位上班负责办公室工作时,有位老职工喜欢以老卖老,工作有点吊儿郎当的,不好管理。领导处理的办法就是不给安排事做。看似让他轻松自在,实则是剥夺了存在感,第一个星期此人还觉得可以,照常上班,无所事事,工资一分不少。可到了第二周他终于忍不住了,拍着桌子与领导大吵大闹。这就是一个人失去存在感后的反映。
职场上,对于存在感的回应是有技巧的,要因人而异。一般时候我们在路上碰到的熟人、同事总会点头、微笑、打招呼,但对领导,出于某种敬畏,我们可能会避而远之,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要知道,由于存在感的回应,我们只可以对于陌生人这样,否则,可能会有麻烦。
我印象较深的是,有位大局局长,能力很强,威信较高,平时不苟言笑。在一次大会上曾说到这样一件让他不舒服的事情: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碰到单位某位职工时,该职工扭头就走,没有点头,没有笑脸,更没有打招呼。说到这里时显得很是生气,他当时在台上说话的表情,现在我还清晰可见。很明显,这是因为他的存在感受到伤害。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常说,人怕当面。指的就是存在感因素。
存在感虽是别人给的,但可以靠主动获取,因为这种回应,是可以用自身力量吸引的。用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话说,要想别人对你怎样,你就应该对别人怎样。生活中、职场上如果我们总是主动热情,充满正能量,你会感觉存在感无处不在。
不过,比这更重要的是,一个完善人格的养成有一个关键,就在于人早期生命的存在感的发现和满足。也就是说,存在感的回应,在孩子成白点风是怎样患上的一种疾病长期显得尤为重要,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当婴儿在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时,往往会采取大哭大闹的方式来赢取关注。
而缺乏爱,其实就是在某些人的幼年时期,自己发出的信号没有人去给予回应,或者回应质量不够好,或是不够及时。如果童年缺乏爱和关怀,经常难以获得应有的存在感,长大之后也不知道如何爱别人,很容易造成性格内向。
许多事实证明,人的需求只能被隐藏,却无法消失。长期以往,幼童对于外界的回应要求会越来越低,自己也越不越不倾向于向外界表达自己,因为缺乏对别人回应方式的学习,自己也不会有效回应别人,长大后走向社会,人际关系一般也会比较糟糕。日常生活里,一些家长喜欢在孩子有情绪或不听话时,多是给予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心灵上的爱抚。殊不知,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充满希望的一种欲望正在悄悄地形成中,而这种欲望与物质无关,却离心灵很近。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多多关注,充分给予爱,让孩子得到应有的存在感,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我曾看到有家长贪玩,对孩子马马虎虎,忽视孩子心理上的需求,使孩子缺乏存在感,这是件很可怕的事。
有心理学家认为,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会导致无意义感,也会带来价值感的缺失。就好像一块独立出来的拼图,存在感的缺失会影响我们与外界建立联系,独立出来的拼图也无法知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