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2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子:最后的理想之子

2215

主題

2215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ppeml 發表於 2017-1-12 23:58: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89年3月26日,山海关,风和日丽。   

  那一天,海子穿戴得整整齐齐,一如去接新娘子的新郎倌。海子随身带着四本心爱的书:《圣经》、还有几本诗集。他静静地躺在铁轨上,双目紧闭,嘴角还带着微笑。火车从远方呼啸而来,从他的身上飞速碾过,瞬间,把他的身体裁为两截。一代天才诗人,就这样告别人世,悲壮地去了另一个世界。   

  25岁,正是青葱岁月。他还没有结婚,还没有享受过建立小家庭的幸福,还没来得及给世界留一份完整的遗书;海子就这样孤零零一个人去了远方,去寻找他诗歌中的理想世界了。   

  虽然海子远去了,但20多年来,人们对他的怀念从来没有停止。几乎每一年,都有不少年轻人自发前往山海关的铁轨旁、或是赶到他的农村老家墓地前,为海子献花、点烛、默哀,祭奠他的亡灵。今天,热爱诗歌的青年们,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仍然将这位天才诗人当作神一样来膜拜。他的优秀作品和短暂人生,已经成了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海子是上帝的儿子。   

  我们北京医院看白癜风多少钱宁愿相信,是上帝寂寞了,所以叫他的孩子到天堂去写诗了。   

   

  孤独的天才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海子自幼聪颖过人、很讨大人们的喜爱,4岁时,海子就被公社选去参加“毛泽东语录背诵大赛”,被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誉为神童,父母也对他非常器重;15岁海子就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北大求学期间,他结识了骆一禾,两人成了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8岁时,海子开始创作诗歌,一开始,是在校报上发表出来;后来,他陆续在《诗刊》《十月》、《西部风》等刊物上发表诗歌。1984年,海子发表诗作《亚洲铜》。那首诗让他一举成名,诗中展示出来的才华,至今读来,都让我非常欣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他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黑暗之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海子笔下的“亚洲铜”,有双重的寓意。它既象征着贫穷祖国的辽阔土地,又形象地概括着中国传统文化。海子常说,贫瘠广袤的北方,就是他心目中的祖国。几千年来,淳朴农民在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上,祖祖辈辈重复着日出而终、日落而息的苦难命运。那里,有他的祖父、父亲,还有海子自己。   

  过去的梨史中,不管是乱世,还是和平年代,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既要面对无常的自然灾害、又承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盘剥。诗人感同身受,对劳动者寄予了深沉的同情。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海子深爱着家乡,深爱着祖国,深爱着这片养育他成长的土地。他将那种爱浓缩成诗句,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静默表达着他对土地的热爱。   

  他和屈原一样,都是爱国者,却也同样充满理想主义情怀。   

  而理想主义,其实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词语。   

  海子勤于笔耕,是个高产的诗人。毕业后,他留在校报编辑部工作,业余时间,海子就像一个亡命耕田的牛一样,一天到晚趴在桌子上写诗,废寝忘食,身体瘦得皮包骨头。他专注而投入,倾注了全身心的激情、力量与心血,夜以继日。从1984年到1989年,短短五年时间,海子留下了多达200多万字的作品。   

  但总体而言,生前的海子名气还是很小。当时,他很不受待见,只有很少一些诗迷偶尔读他的作品。他的诗作并没有在大众范围内传播开来,只在一个非常小的圈子中流传。他写了很多诗歌,其实仍然得不到发表。   

  他渴望成名,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欣赏。他将工资中的一大半拿出来打印诗集,一大捆一大捆自费地寄到全国各地。然后,没有哪个出版社愿意出版海子的诗。绝大部分时候,他付出了巨大心血,换来的却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个诗歌狂热的年代。当时的诗人像乱世中的农民起义揭竿而起一样,遍地出现,随处可见。中国大地到处都是“诗人”。在大学校园、酒店歌厅,甚至农村撒尿的草地上,都有人写诗。当时流行的是“朦胧诗”、“第三代诗”“口语诗”一类。舒婷、北岛他们早已声名显赫,芒克、顾城等人也比海子影响力大。那时候,除了海子身边的朋友,少有同行关注他,哪怕是像谢冕这么全面的诗歌评论家,也从未在文章里提及过海子的名字。   

  他孤独而寂冷,想寻找知音,却发现知音难觅。   

  他不要命地勤奋写诗,却得不到多少喝彩和掌声。   

  在创作生涯中,他收获更多的,是别人的嘲笑、讥讽、和残酷的打击。   

  但海子在他一个人的王国里,仍然自我欣赏、自命不凡,拼了命地写诗。   

  1988年,在海子的生命中,是个重要的年份。海子怀揣着几万行的诗篇,周游全国,绕长江南北、长城内外走了大半圈。他来到四川成都,怀着朝圣一样的心情去寻找知音。他渴望有人能读懂他的诗,以及他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成为莫逆之交。在成都,一个非非诗人请海子吃饭,烂醉如泥之后,当面盛赞海子的史诗才能,夸他的诗是“融合了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宏大叙事”。海子一听,兴奋得不得了,像个孩子一样欢呼雀跃,以为找到了知音。没想到几天之后,那个人在报纸上发表了篇文章,将海子奚落得一文不值。   

  海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自己推心置腹,把别人当真诚的朋友看待,却没想到成了对方嘲笑的笑料。   

  正如在他的《桃花时节》所写的那样:“一群群野兽舔着火焰/走向没落的何故尽头/割开血口子。”   

  诗人寻找知音的真诚愿望,却受到现实生活无情的嘲弄。   

  那一年,还发生了另一件让他撕心裂肺的事情。在北京,芒克、杨炼和唐晓渡等人合伙搞了个“幸存者俱乐部”。那时候,芒克等人已经颇有名气,海子在他们面前,其实只是小字辈。海子抱着激动的心情,兴高采烈地去“幸存者俱乐部”拜见那些前辈,渴望得到那些前辈的表扬与赞誉。但令他完全意料不到的是,“幸存者俱乐部”的成员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