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李杜后,千百年来,人们对他们的各种评述早已泛滥,甚至于已达到“审文”疲劳之境,但此类文章,大抵都是遵循学术路线的。而我终究不是专业学究,也不想从身上大部分有白癜风能彻底治好吗?其各自的历史背景、家庭背景、性格信仰、兴趣志向、乃至其诗文题材、风格及艺术手法和历代评述等诸多因素来逐一解析、研究,从而演绎出一幅科学的、辩证的、中庸的关于李杜评论的标准范本。我只想依个人情感和认知来解读这两位诗坛双星。其中必涉及到个人喜好问题,希异见者见谅!因为毕竟在漫漫历史长流里,扬李抑杜者有之,扬杜抑李者亦同样有之。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太白、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轼
上述两位唐宋大家应已将李杜在诗坛的历史地位、影响及其成就说到了极致,尤二者不宜扬此抑彼。但我却似乎更崇太白,究其缘由,又确乎说不清道不明,故暂且称之为冥冥之故罢!
一:李是仙者,杜为圣贤
最先发掘李白仙人之气的是盛唐诗人贺知章,贺在初遇李白时,诵其《蜀道难》之后,惊呼其乃太白金星下凡,当称“谪仙人”。仙者,必超凡脱俗,李白一生浪漫豪迈、自由狂放、傲岸不羁、悲喜自纵,虽也曾短暂入仕,但毕竟是眼里容不下半粒尘世污垢,在苦寻理想而不得时,乃寻仙问道、云游四方,再加之酒仙之豪肠和一身之剑气,使其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之气彰显得淋漓尽致。
杜甫则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他一生扎根苦难,从而形成了其忧国忧民、悲天悯人之性格。他所留存的一千四百余首杜诗,大多是发自内心的血泪迸溅之产物。老杜之为人与作诗,兼具大善、大美、大爱,将其封列圣贤,实属当归。
二:李更性情,杜更“良心”
李白为人豪放飘逸、又桀骜不驯,他通常用常人不能理解之方式来追求自己的自由,因此而得罪权贵(高力士等),甚至于临老还因永王李璘牵连而差点晚节不保。倘若用现今时髦话来羞辱李白,那应该为:他真是“二”到头了。
李之为文,全凭性情,乐则大笑悲则大号,但最能突显他性情的当属其蔑视权贵之诗句和酒后之醉态,有诗为证。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皮肤过敏也可防止癌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与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杜甫谓之“诗圣”,与仙的超凡脱俗相对,圣是超凡入俗的,杜感时忧国、同情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书将现实一一撕开在人们面前。其忧国时,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忧民时,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其《三吏》、《三别》更是其忧心民众疾苦的史诗之作。杜之善良,甚至还播撒到鱼虫鸟兽之上,如其《缚鸡行》、《观打鱼歌》等,其“爱物几于齐物”足以说明,杜乃历代中国文人士子之良心。
注:当然李白也有忧国忧民、同情底层老百姓之作,但与杜甫倾其毕生为之沥血是有本质区别的,从这点意义上来说,李白就算作此类诗文,也属性情之作。
三:李诗是“吐”出来的,杜诗是“熬”出来的
李诗天马行空、奔放磅礴,其诸多名篇应多为酒后天成。李白酒后才情横溢、情感如潮。作诗一气呵成,大有欲止而不能之势。故我将其谓之“吐”。
如《蜀道难》全篇
又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再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等
李白很多诗句有意创新格律,用词也不循规蹈矩,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解暑又运动的游泳项目别让细菌干扰到了甚至散文化的语句也在同篇中信手揉合,不强求字辞工对,只求内在之气达到大江奔泻般浑然酣畅。也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时曾写到:“(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杜甫尤重格律,且遣词用字、十分注重锤炼。他的诗,几乎每一个字都用得精准和恰到好处。如《登高》一诗,全篇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诗句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又如《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潜、一润声形备至,气韵咸佳!
北京那里可以治疗白癫风杜诗用词考究、精炼,从其诗文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试想:老杜是如何在枯灯苦雨下,揣着何等忧怀伤感之心,“熬”出这一篇篇典雅凄美的传世诗篇的!
四:李诗难仿,杜诗可学
李白之诗贵在“气”!而此气聚合了李白的超凡脱俗、傲然不群;聚合了李白的酒中豪气、胸中剑气、剑中侠气;聚合了李白的济世柔情和仙风道骨。这些都是天才李白所独有,故其诗确难学好学精。其实李白之后并不乏“门生”步其门楣,但似乎确无一人能真正得其真传。
杜甫之诗贵在“韵”,老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深入生活,颇接地气。其格律、声韵、用词、遣句俱佳,但因此也给后世留下了标准“模版”。后人通过努力应是可以学到十之八九的。故后世之人学杜或受其影响者甚众。
五:李诗更具艺术张力,杜诗更具情感张力
李诗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他既接纳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虽然他轻儒重道)。且在诗文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又融合荆楚文化和民歌之特点,使其文风独具特色,自成一家。
首先:李诗不为格律而格律,为达到诗歌内在气韵的一气呵成,他在《蜀道难》、《将进酒》等诗歌中,将长短句交织运用得出神入化。古往今来,当属仅此一人。
其次:李诗想象奇特,这来自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通篇意境的繁复和跨越。如:《古风五十九》(其十九)中一会儿写幻境,一会儿又回到人间;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会儿写梦境,一会儿又回到现实。第二个层面为语词的魔力产生的不一样的想象空间。具体详解如下:
以具体比拟抽象: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以物拟人
青山欲衔半边日《乌栖曲》
动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