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芈月传》红遍了大江南北,伴随着剧情的展开,人们对传奇太后芈月生活的时代也产生了兴趣,据考证,芈月的原形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宣太后执掌秦国41年,将秦国从战国七雄变成唯一的强秦,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基础,太后称谓始见于她。《芈月传》中涉及很多国家的政治历史,齐、楚、魏、韩、赵、燕、秦,这让我很好奇,难道卫国在那个时代已经不存在了么?仔细考证,原来,当时卫国都城已从朝歌(今安阳)迁至帝丘(今濮阳),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候国纷纷被灭的战国时代,卫国因国势衰微而依附于赵国,并因其弱小而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秦国统一,直到秦二世贬卫君角为庶人,卫国才灭。
跨越2400多年的风烟,卫国都城濮阳如今又是什么模样呢?也许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春秋到战国,卫国从来都是弱国,大国都不拿它当对手,所以,战国时期各诸候国打得不可开交,独卫国人民安定自在的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这里民风纯朴、人才辈出,文化艺术也得以高度发展,不仅涌现了商鞅、吕不韦这样伟大的政治家,更有许穆夫人、孟子、张仪等颇负盛名的名人雅士,而像“靡靡之音”、“桑间濮上”等源于卫国的成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濮阳在诗歌音乐等艺术领域的杰出地位。这似乎与现在的濮阳有相通之处,当今的濮阳在全国的地位仍然是四线小城市,谈起GDP来总让人汗颜,但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环境优美,不管是在风景区还是休闲生活区,时时处处都透露出一股自然而然的文艺气息。作为诗歌文化的重要起源地,濮阳对诗词传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诗教传统,周末的公园,诗词诵读爱好者们聚在一起吟诵研讨的场景随处可见,而传承和发展博大精深“卫风”文化的华夏卫风乐团还先后走进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地进行交流演出,在学子们中间掀起一股“卫风”文化热。濮阳人的生活节奏不是很快,人们在绿树的掩映和微风的吹拂下迈着方步吟几首词,哼几段歌,悠然自得,颇有古时“桑间濮上”之风韵。
来濮阳,自然要去古城路走走,那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麦杆画集散地。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等,其渊源可溯至隋朝。唐朝、宋朝麦秆画技艺在清丰县盛行,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被人们废弃的麦秸秆在麦秆画艺人的手里经过泡、裁、卷、烫、剪等多道工序之后,就变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画作。麦秆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麦秆画在色彩运用上,以麦秆儿自然色为主调,点缀少许明快色彩而富于变化,配以红与黑相间的底纹,使其浑然一体,醒目、大气。麦秆画制作精美,色泽明快,神态逼真,给人一种反朴归真的艺术享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深受中外人士青睐,被誉为中华魂宝,民间一绝,艺术珍品。
来濮阳还一定要看一场杂技。看杂技自然要去水秀国际表演馆看经典杂技《水show》,但仅仅在水秀看舞台上的杂技表演是远远不够的,最好到距离市城区9公里之外的“中国杂技之乡”东北庄近距离感受一下杂技的魅力。车子刚刚驶近东北庄,一幅幅绘在居民房屋墙上的杂技体裁装饰画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随意走进一个农家,干净的小院里,一边铺着红地毯,一边晾着金色的谷穗。房檐下放着农具,墙上挂着鲜红的辣椒和金黄的玉米,放道具的百宝箱和衣柜并排放在一起。家里的锅、碗、瓢、勺、报纸、手绢等都是道具,村民们顺手拈来,即兴表演,表情可爱,语言幽默,让人赏心悦目。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把杂技当游戏,旁人看来辛苦的训练对白癜风可以治得好吗4454151.html]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他们来讲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个村子里的老人们,虽然没有高深的文化,但大多数是见过世面的,他们最喜欢向客人炫耀自家孩子和世界各国国家元首的合影,对濮阳杂技在众多国际大赛中斩获的奖项更是如数家珍。而最有意思的是,这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来上三招两式,在这里,人们更能感受到传统杂技的魅力。
以上所述均为“开胃小菜”,濮阳最具人文气息的“大餐”当属戚城。戚城又称"孔悝城",是春秋时卫国的重要城邑。城东80米处有一夯土台是当时诸侯会盟的盟坛基址。公元前626年到前531年的近一个世纪内,各诸侯国在卫会盟十五次,其中七次会盟于此,拿到现代来说那就是联合国总部啊。每年寒暑假,戚城景区管理人员专门组织志愿者演出,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各路诸候齐聚于此商谈国事,或侃侃而谈或霸气外露,演者观者皆是醉了。久负盛名的“中华第一龙”阵列馆也建在戚城,1987年,濮阳在挖掘西水坡水库的时候挖出一个墓葬,在一个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并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这条在地底沉睡了6000多年“龙”使濮阳名声大振,从此有了“中华龙乡”和“华夏龙都”的美名。
濮阳人对美食的热爱丝毫不逊于文化艺术,他们不仅将壮馍、牛肉耗辣椒、南乐灌肠、濮阳滑脊汤等本地特色小吃发扬广大,还将从陕西传过来的凉皮推陈出新,濮阳首创裹凉皮因其色香味美、携带方便可边走边吃而风靡全城,并在外地游客中流传着“不吃裹凉皮等于没来濮阳”的佳话。艺术源于生活,徜徉在濮阳这座城市颇具文艺范儿的小城,心中纵有万般惆怅,也会在不知不觉间云开雾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