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5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怀念儿时的老土灶

8896

主題

8896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pkrwn 發表於 2016-9-2 19:18: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小时候,农村家家户户做菜做饭用的都是老土灶,砖砌的灶台,大铁锅、小汤罐,高高的烟囱穿过屋面伸向天空,每到做饭时节,整个农庄炊烟袅袅,很有一番乡村风味。   

  农村土灶很有讲究,砌灶时一般北京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要请先生看风水、定朝向,择吉日吉时开工,当然更要请手艺好、有经验的瓦匠老师傅来砌。老师傅砌的灶,省柴、火力集中、做饭速度快,烟囱出烟顺畅,不倒烟。手巧的师傅还能在新砌的灶台表面描绘云水图案、各种花草或人物图像,简单的就用黑墨汁,如果用水彩颜料画出彩色的图案就更漂亮了。这样的灶台既美观,又实用。新灶台砌好是一定要请师傅吃一餐答谢饭的,农村有句俗语,“新锅新灶,鱼肉跳跳”,即使条件再苦,也要想方设法弄来一点荤腥,喝一点酒。一来检验师傅的劳动成果并答谢师傅的辛勤劳动,二来预示着日子会越来越好,盼着有个好兆头。   

  我家的厨房里是一台三眼的土灶,三口大小不等的铁锅依次排列,最大的尺八,最小的尺二。铁锅里口靠近烟囱的地方按放着铸铁的汤罐,平时放上冷水,利用柴火的余热加温,一餐饭做好,汤罐里的水也开了,可以用来洗涮锅碗,也可以泡猪食喂猪。土灶的外侧有一个手拉的风箱,烧火做饭时拉动风箱,鼓风催动火力,既能节省柴草,做饭速度还快。后来上小学时在课本中学到一条歇后语,“老鼠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由于亲眼见到过风箱并且熟悉其作,就觉得非常直观、形象、生动。   

  小时候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日三餐吃饱肚子都是一种奢望,三餐主食是糁子粥、粯子饭,两稀一干。粯子、糁子就是用玉米、元麦等杂粮用石磨磨成细颗粒,粗一点的叫粯子,煮饭吃,细一点的叫糁子,煮粥吃。“粒米煮成粥一瓯,鼻风吹过两道沟,远看好似团圆镜,近看眉眼在里头。”就是那时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时我们姐弟三人都在上学,年迈的奶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早饭,为了让我们少挨饿,煮粥时先把水烧开,糁子汆到水里都不舍得搅和,让糁子沉在锅底形成厚实的糍粑。我们姐弟三人吃了厚实的糍粑高高兴兴去上学了,大人们吃的却是剩下的稀薄的糁子糊糊,而他们还要到田里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样的食物根本就不够他们体力的消耗。   

  父亲到镇上的单位工怎样治愈白癜风作以后,才可以凭粮油本从粮站买回一点大米,平时也根本舍不得吃。由于我是家中的“独子”,自小就受家里所有人的宠爱,做饭的时候就在饭锅的一角插一把米,专给我吃。年幼的我,每天独自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是那样的“心安理得”。两个姐姐虽然十分眼馋,却又非常懂事,从不和我争,也从不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虽然现在看来,一碗米饭的要求是那样的低,低到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要求。可是,当时她们心中是何等地渴望,渴望也能吃上一口香喷喷的米饭啊!时至今日,每当回想起那时的生活场景,心中都百味杂陈,既为当时艰苦的生活感到十分的酸楚,又为自己儿时的不懂事感到万分的愧疚。   

  脑海中关于儿时生活的记忆,虽有不少辛酸,更多的还是幸福与快乐。   

  小时候冬天特别冷,奶奶上了年白癜风治好纪,比较怕冷,冬天烧火时经常从灶膛里铲一些尚未燃尽的柴灰,放在铜炉子里取暖,使用得当的话,可以用半天。铜炉本身就传热,炉盖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孔,散热就更快了,脚放在炉盖上,几分钟就暖烘烘的。小时候我可没少沾奶奶的光,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我用得多,奶奶用得少。有时候,悄悄从粮柜里“偷”几粒玉米,放在铜炉里做“爆米花”,只需一会儿功夫,就能听到“啪、啪”的爆响声,赶紧打开炉盖,用芦柴做成的火筷拨开草灰,搛出爆开的玉米粒,吹去灰尘,扔进嘴里,嘎嘣脆,满香口。为此,奶奶可没少挨爷爷的责怪,说奶奶又是浪费柴草,又是浪费粮食。其实爷爷也就嘴上说说,每次看到我这个“宝贝独苗孙子”贪婪地享受爆米花的美味时,刻满皱纹的脸上总是布满了开心的笑容。   

  儿时更幸福的事情是爷爷给我们做炕锅巴吃。用土灶的铁锅做饭,只要在饭熟以后再加一把柴火,锅底就会有一层锅巴。刚出锅的锅巴又脆又香,大家都抢着吃。有时候爷爷会在锅巴顶端一圈滴几滴菜油,让油慢慢渗到锅底,然后在灶膛里加一把火,把锅巴再炕一下,油炕过的锅巴色泽金黄、油香扑鼻,咬一口,香脆透酥。偶尔吃一次油炕锅巴,就像过年一样高兴。   

  过年了,灶台也忙碌起来。除了要炒一些自家地里收的花生、黄豆,用于新年里招待客人,家家户户不管日子过得好歹,还总得蒸些馒头糕饼迎新年,预兆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蒸出的糕饼邻里之间互相赠送,意味着“高来高去”。记得有一年,父亲从镇上请来一位叫“柏汉宣”的大师傅蒸馒头,柏师傅饧面发酵的本事特别好,蒸出的馒头松软有弹性,酸碱度适中,口感好。柏师傅不是本地人,我们称灶台上三口锅为“口锅”、“中锅”、“里锅”,柏师傅称之为“大锅”、“二锅”、“小锅”。“大锅停火……”、“二锅大火……”,在柏师傅长长的吆喝声中,一屉屉热腾腾的馒头出笼了。这也是我们这些小孩最高兴的时候了,尽管年还未到,却已早早沉浸在过年的欢乐中了。   

  过年的时候,也是灶台少有的能尝到荤腥的时候。年关岁尾,生产队杀猪清塘,每家每户都能分到几尾鱼,几斤肉。这些鱼肉平时也轻易不吃,都是洗净风干,在厨房的吊钩上挂很长时间,只有到除夕夜,或是有亲戚来拜年招待客人才能吃到肉。除夕晚上,一般都是父母亲亲自下厨,烧火的烧火,做菜的做菜。父亲这时就会割下一块肉,切成薄片,放在铁锅里翻炒,直到炒出肉油,再放入白菜,炖上满满一锅,旁边再蒸上一笼馒头,锅盖揭开,满屋都是肉香。我们姐弟三人早迫不及待地围坐在桌边,等父亲把肉汤和馒头端上桌,就着馒头,吃一块肉,喝一口汤。在儿时的心目中,只觉得天上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了。   

  默默无言的老土灶,见证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也见证了整个家庭的变迁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带给我许多快乐记忆的老土灶,载着儿时的美好回忆,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了。留下的,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怀念儿时的老土灶,更怀念和珍惜那因岁月流淌而日久弥坚的人间亲情。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