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0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知青往事 bnhdgfsx

6851

主題

6851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6-9-13 10:28: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知青往事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漳县新寺镇大柳树村,那儿山青水秀,是漳县的鱼米之乡。清澈的龙川河把美丽的龙川映衬得闪闪发光。河的北岸是武山县马力公社,从西到东北顺大队、马家庄大队、柴家庄大队、苗丰大队、杨坪大队、王家门大队、付家门大队依次排开。河南岸是新寺公社所在地的中心大队和三宏大队,往西是桥头大队、青瓦寺大队,东走是大柳树大队、晋坪大队。再往东便是马力公社的马力大队了。也许是龙川河两岸太美了,或比较富饶的缘故,漳县和武山县总是安排许多知青到两岸的村庄落户。   

  1974年我在读小学四年级,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大唱革命样板戏达到热火朝天的地步,父亲是生产大队革委会干部,专管文艺宣传队的工作,大柳树大队分来了兰州市的知识青年,能歌舞的知青加上村上的文艺骨干,父亲领导的宣传队水平超过了新寺公社宣传队,为此去县上代表公社进行革命样板戏汇演。那一天刚好天水到漳县的班车在北顺大队那儿没有等到,便回来了,他没有说班车未搭上的遗憾,讲有一个人无论冬春整天只穿一个短裤,在那路边的窑洞里,他专门买了馍馍送了过去看了看,说很有才能的一个人就疯了,想当年他可是武山县城的美男子,最后得知那是马力公社杨坪大队的母亲的舅舅,我们的舅爷,他原来在武山县委工作,因害怕文化大革命批斗,突然成了这个样子。在那个年代这是很平常的事,当时的武山文化大革命闹得很凶,我们村上的老地下党干部,当时在武山县委主持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就被人暗害了,我舅爷的疯太正常了。第二天县运输会治疗白癜风症状的专家去哪里了队专门派大卡车把大队宣传队接到了去县上,八本革命样板戏演出获得了第二名,这是父亲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兰州市来的知青中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就是一名女知青,她叫刘丽,她是文工团里的台柱子,尤其是表演的《杜鹃山》里的党代表柯香,及《红灯记》里的奶奶等,每当我想起老家的戏台,仿佛刘丽还在那儿正唱革命样板戏呢。由于她出色的表演才能,就被安排到村上的学校当民办教师,她主要是教学生舞蹈,她教学生唱歌根本不用乐器,也许那时没有,她总是哼着节奏曲子打手拍子,学生学得非常快,许多老师外叫她肉板胡,学校就因为刘丽的排练,每次参加新寺公社学生汇演总能拿第一。让人更难忘的是1976年秋天大柳树中学刚成立,武山县马力公社暧水泉大队有三名学生来上中学,他们那儿是山区,所以勤工俭学割竹子就到他们村上去。其实我们那时太小,白天帮农民到地里除草劳动,农民帮我们去森林里割竹子,每天晚上有刘丽组织的宣传队演出,社员群众白癜风康复对比图5真是绝口称赞说大柳树学校的表演都超过漳县武山的县文工团了,回来后学校校长总结这次勤工俭学的意义时就说,我们学校不同于其他地方之处就是把毛泽东思想送进了深山老林。大柳树小学作为全县教育革命的榜样,一所村小学成为中学在漳县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各方面必须优异,包括了文艺宣传。作为第一届初中班学生,在一九七八年的全县高中考试中,录取率全县第一,张锋同学的个人成绩也是全县第一。   

  让我想起的另一名知青那就是叫于群的,他刚来时就分到大队的广播室工作,每天播出新闻及批林批孔的运动的情况,以及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等。他能歌善舞,口哨吹得更响亮,有时演节目放电影,他的口哨一响,有个复员军人的军帽就被他们抢了去。他在文工团表演的《杜鹃山》中的温七九,比电影上的还狡猾,他演的《沙家浜》中郭建光等十分精彩。当然他是大队的民兵队员,那时割资本主义尾巴,有一家子的儿子去新疆煤矿打工,听说回来没等民兵抓到就逃跑了,我们小孩子去看热闹时于群从他们家拿个棒子走了出来,他老婆人从外面进来,首先问老头子被打了没有,那时谁家都不希望于群来,于群到了那家必定与运动有关去抓人。有一天早上刚好新寺镇逢集,人们早早的就去赶集,突然晋家庄庄头站了许多大队的民兵,原来大队革委会决定,要以实际行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他们对每得了白癜风的人能吃桃子吗个赶集的人要进行检查,如果有农副产品,必须没收,比如小麦、大米、竹子背斗等等,其他村上的民兵,也许是方园几里的都沾亲带故的,总是行动缓慢,没等反应过来,于群早就抓到了。尤其是有的人听到大柳树大队正组织人没收东西,就顺着龙川河走,民兵们站在墙头看到了飞快地去就把人押来了,主要是武山滩歌镇编竹子席的人,赶了几十里的山路,半夜子就起程了,背着几片席子还有几里路就到新寺镇了,本着卖个好价钱,换个急需的生活用品,就这样没收了,从早到中午,没收的东西真不少,把大队苗圃院子里都放满了。从此留下了一个口头语,大柳树下下走,拿上东西得放下走,好比土匪出没的地方。   

  我也很爱跳舞唱歌,到了夜晚总是随父亲一起到大队的舞台后面的排练室去看排练节目,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就能唱一些歌词了。说来也怪,我们那里唱戏都是秦腔,而我看着歌词,反而学着电影上京剧的唱腔唱,有一次被同学发现了,刚好学校去山上去慰问战斗在农田基本建设战线上的贫下中农,校长让我上去唱一段京剧,我就唱了一段《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歌曲,也许对十一岁的我大家好奇,掌声很长时间,只得又唱了一段《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歌曲才结束。   

  由于这次的一举成名,学校成立故事队时,我成了一名队员。村上知青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他们给村上带来了活力,学校请的故事队的教员就是知识青年姚军,他来教我们讲故事,才知道他是漳县故事队成员,全县正开展忆苦思甜教育,他讲的故事就是《一块银元》。同学丁世荣讲《西门豹破河婆娶媳妇》、付长成讲《彩芳办嫁妆》、王润香讲太原真的有白癜风医院吗《矿工主人》、李列珍讲《虎口夺粮》,我讲的是《桑弘羊舌战群儒》,是历史上将盐铁收归国家经营的辩论故事。学校基本上是半农半读,上一段时间课,到了农忙去参加生产队的支农劳动,我们几个人留下来练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村小学召开的漳县新寺学区教育革命现场会上讲故事的情景。   

  父亲既是大队干部,又兼小队的会计,1975年公社驻队干部为了粮食产量过黄河跨长江,夸大社员口粮,把分给社员的草粮也算口粮,和我父亲发生争论,为此我的父亲受到了陷害,关进牛棚交代问题,看管父亲的就是生产队的两名知青,这两个人为了一顶军帽,在看管过程中发生矛盾,两人打架,一个叫赵文其的偷了大队发电机房的电工三角刀将邓建编辑评语亲爱的作者,欢迎进入红袖投稿,希望以后注意:正文处无须添加标题、作者、联系方式等,已帮您删除。  段首请空两格,已帮您排版好。最好一次性就排版好,多次修改,后台短时间内不显示。可自行百度“自动排版工具”,将正文在排版工具中排好后再复制粘贴到红袖的文本框里。     期待佳作。(编辑留)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