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题目一般都是在应付各种职称评定类的论文最是适用,眼下揪出来,感觉就是要上那种场合了。其实,不是。
好长一段时间了,面对学校以外的,各种补习作文的广告,我看到了家长对于孩子们,在写作能力与技巧上的一个盲目跟风与浪费精力和金钱。我就是想浅显的说说关于孩子们如何去读书,又如何去写作。
记得我在十几年前写过一篇论文,题目叫《从写作教学里管窥日记的重要性》,这篇长篇大论是我在读了三十多年书的感想,断断续续的写了整整三个月。后来觉得这题目太过拖沓,又没有一目了然的效果,就改了名字叫《浅议日记的重要性》。这样少了前缀,好像文章内容也跟着不再云遮雾绕的,清丽了许多。这篇论文在N多年前被《大同日报》登过,还登在了国内的一本期刊上。倒是在后来,我的各种职称评定中,就是凭着这篇论文给我扫除了诸多障碍,由讲师的转聘到高讲的晋升。每一次的论文答辩,这篇论文便是我的撒手锏,无论哪场答辩,我都不惧考官的提问。边边角角的问题,都能化成几句话解决掉。考官都唏嘘不已,理解不了我为什么对于论文的内容如此通透?其实,这没有什么可以理解不了的,原因是论文是我自己瞎编的,原生态的东西,那自然就熟烂在我肚子里了。
我之所以要打这样一个例子,主要是告诉大家,想要写好文章,前提是先读为主。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首先我们要会读书。其一,选择读好书是关键。好书的层面很广,这要靠自己去选择,自己喜好文学性强的,还是历史军事性的,还是演绎故事类的……当然学校推荐的书籍一定是好书,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读。好书是人生的导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也充实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它能将我们的缺点慢慢纠正过来,坚定了我们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其次,选择了好书,我们必须学会读书。一本好书就是精神的食粮,如何去将着美好的东西化为动力?这就是读书的技巧。好书不是一次就能化为动力的,它要我们就像牛吃草那样,读进去,再反刍来,进一步回味书中的内容。甚至,一本书要读好几次,并且,边读边要勾划校注。第一次读到的是皮毛,那么第二次读来可能你会读出书中的精彩,第三次可能就读到了书的灵魂。这就是所谓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读的多了,理解的能力丰盈饱满了,那么你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就有了独到见解,这样一来,同样的文章题目,你对于它的理解和别人的理解就大不相同。你理解的层面远远高于别人之上。当然,你的写作也就随着你的理解,附之于笔头,不用焦头烂额的去思考,文字轻而易举的就流淌于指尖笔端。一篇好的有思想的文章在有限的时间里,便会呈现出来。能写出好的文章当然是件美事,然而,让我们把读书当成件美事去做,何止是难呢?如果全民都喜欢读书,就像玩手机或看电脑一样的感兴趣,那就不存在作家了。那街面上的作文班还怎么去生存骗人呢?
喜好读书很难,这是需要静下心来做的一件事。在这个喧闹的多彩多姿的社会里,想静下心来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在很小的时候就注入读书的思想,当然这就需要父母亲的键入。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个读书的典范。“昔孟母,择邻处。”环境是影响人的最大因素。美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亲是最细致的、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母亲对儿童的训练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任何幼儿园,哪怕是最理想的幼儿园,都不能取代母亲的训练,或者弥补母亲和父亲在精神生活最敏感的领域即个性培养方面,由于疏忽给孩子造成的缺陷。”可见家庭教育在人这一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从孩子幼小的时候就要为他营造出一个书香家庭。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一个书香的氛围中成长起来,与在麻将堆里成长起来,那一定是截然不同的。环境造就人才,书籍引导航向。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好书都有不同的收获。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写作是读书的结果,书读的多了,写自然就可以一泻而下。写作是个人思想的表露。一篇好的文章,并不是华丽的辞藻就能征服了读者的心,只有渗透了自己的想法,使得整篇文字注入了与读者能产生共鸣的东西,独树一帜,有她的灵魂所在,这才能打动人心。其实,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古今中外,好的作品,我们读到最终,想到的一定是作者本人就是主角。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
书是灯,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在寂寞中读出了精彩,而写作则是夯实人生,在精彩中享受一番寂寞。写是读的最终结果。因为读书,人生精彩;因为读书,笔下升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