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在他的《应帝王》篇中曾讲到过“明王之治”。这所谓明王,义为明道之王,由是而为明智之王。那么庄子在这里为什么要提出“明王之治”呢?
我们都知道,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天下就已经“礼崩乐坏”开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所谓的“有为”,当时老子所看到的“有为”之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他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指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中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是其求生之厚……”这种社会状况,到了庄子时代就更加严重了。
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晚期,更是一个战乱频繁、实力纷争的年代。政治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动荡与不安,正如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所写:“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痛苦,权术也将人们的精神推向了险恶境地。《庄子》中曾多次写到的战争、暴君、权臣等等,都是这种社会状况的直接体现,而讲到其根源,庄子则指向了整个等级制度、处于等级制度最上层的统治者,以及统治者用以统治百姓的仁义道德。他在《则阳》中指出:“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天下大伪,实自上始,而遭难者却是百姓。”
这切不说,那种打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