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陵永丰县过去出过文豪欧阳修,人所共知。但其地也曾出过一个思想与行为均“叛逆”的惊世骇俗之人,恐怕不为多数人所知。此人原姓梁,名汝元(还有好多名字),后改叫“何心隐”,属于阳明心学第四代,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前的史论,包括现代“庐陵才子”作《心花怒放何心隐》,一般都这样认为:他曾在家乡实践乌托邦,被官府不容,遂罗织罪名将其逮捕通缉,何于是隐姓埋名,终生讲学,最终因抨击张居正新政,而被张居正授意致其死地。所以,多对其持同情和赞许的态度。
笔者循《心花怒放何心隐》一文,购入何心隐自撰《爨桐集》,并察看了一些史料,意犹未尽,遂狗尾续貂。得出的感觉是:此人虽名“心隐”,却从来不曾甘于隐心。
关于“心隐”的得名。梁汝元曾到福建游学,拜访了一个叫“林兆恩”的人,此人也是一位教主,道号“心隐子”。林兆恩与梁汝元同岁,有些方面很像,他也是在三十岁之前读书应举,三十岁弃去举业,专事创教、结社,六十岁后从学术领袖变成教主。他创的教派叫“三一教”,合儒、释、道而一。由学者建立的、以读书人为中坚的民间宗教,当时只有这么一个。何心隐在林宅里住了一个多月,二人促膝交谈,虽后来并未合拍,但受其影响是肯定的。他们的性格不一样,与何心隐相比,林兆恩平和一些,也深沉一些。梁汝元取白癜风早期药物剂量“心隐”之名,或缘于此。
何心隐是否真的“永诀科场”?都说梁心隐二十九岁省试第一,可谓才华横溢。但他为了标明自己与传统儒教的决裂,特地贴出告示、写信学政,声明放弃举人身份,永诀科场。但据当时的政治人物耿定力的《胡时中义田记》记载,何心隐与张居正结下梁子的时间是“乘会日”,即会试的期间。说明何心隐此后曾经参加过会试,只是运气不佳,没有及第而已,也可见何心隐即使无沽名钓誉之嫌,也足证其心口不一。
何心隐抬扛张居正有故意之嫌。据何心隐自述及其他史料记载,何心隐与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有过至少四次过节,或者叫结梁,看过来都有故意抬杠、或哗众取宠之疑。
第一次结梁,就是那个“乘会日”的第一次相会,在一个酒吧里,何心隐偶遇张居正,有人唆使两人互相品评。其时,何心隐还只是个乡试举人,而张已是进士及第,担任国子监司业(中央党校办公室主任)。张居正似乎会看相,看出了何心隐骨子里飘出的轻薄,轻蔑地揶揄道:“时时欲飞,第飞不起耳”,意思是:“看得出来,你无时不刻不想飞扬,但命运却注定你永远飞不起来。”心隐闻此,肯定气得半死,不过他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委婉地批评张说:“居太学,应知《大学》之道”(你虽身处学业殿堂,但也别太趾高气扬,不接地气的)。按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开开玩笑,甚至互相讥讽,倒也正常。但接下来不知为什么,竟然血雨腥风起来,何心隐放出狠话了——“心隐退而抚膺高蹈(抚摸着胸口,脚跳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此人必当国,杀我者必此人也。”诚然,一面之交,或可看出对方性情。但一面之交,何心隐何以一语成谶,断定若干年后两人的你死我活?所以,这段记载不排除是何心隐看出张日后有出息,而自己主观故意与张赖上关系,借以成名。
第二次结梁,是张居正守制(回湖北老家葬父)时。何心隐当时也正“隐姓埋名”地在湖北讲学,不请而上居正家门。按理,人家守孝期间,你就再有深仇大恨,也应当暂时撇开,表示哀悼、慰问才是。可何心隐非但不表示慰问,而且居然送来了一个三条腿的石雕蛤蟆,并冷嘲热讽了一番。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