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4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方言打招呼

6844

主題

6844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qzjbe 發表於 2016-11-5 05:20: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传承,我喜欢用方言来诉说民俗风情,为的是不让其永远消失,但也遭遇到有些客官们“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指出过,说“不妥”。并举例用作家碧野来打比方,说先生下放到我们村里时,其文章中就没有使用过沔阳方言。这点我就要“抬杠”了,先生不仅文章中有,且口语上也有。如在《我怀念的是牛》这篇文章里,就把公水牛叫“水牯”;《在江汉平原上》一文中,也把打谷场叫“禾场”等。口语上,如笔者采访当年先生所下放村,妇女队长的回忆所说:先生在“双抢”顶着烈日插秧时开玩笑,“火辣辣的太阳,上晒得我脑壳疼;秧脚的水,下蒸得我卵子疼。”这就是最典型的当地方言,听起来不仅土得“掉渣”,且幽默风趣。   

  闲话少说,回到仙桃方言打招呼的主题。   

  招呼是用语言表示的是打招呼人与被打招呼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关系,打招呼的同时,也要伴以微笑、点头致意等方式去相互问候。仙桃人遇熟人碰面打招呼,也叫“打嘴恭”,热情主动,毕恭毕敬。开口第一句话,就白癜风初期症状是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ml]请问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有口碑是依其老少,按当地称呼,该称呼对方什么,就喊什么。遇到老年人,要么招呼声“爹爹”或“婆婆”;遇到中年人,要么招呼声“叔叔”或“幺爷”、“婶娘”;遇到年轻人,要么招呼声“哥哥”或“姐姐”、“嫂子”;遇到青年人,要么招呼声“小哥哥”、“同志哥”或“闺女”、“酒坛子”。反正是“喊人不抵本,只要舌头打个磙。”   

  仙桃方言对年长的人打招呼不说书面语“您”,常用“你郎”一词来替之。年长的人的人被对方喊过后,回敬年轻人一声“你好!”对方忙不迭地连声问道:“你郎是从哪里来的?在哪里发财?有事吗?”如此时正是吃饭时候,还得急切的问一句:“你郎吃哒没有?”   

  仙桃人正在吃饭时,遇熟人打招呼,老远就道一声:“有偏你郎”,接着也是来一句:“你郎吃哒没有?”如对方说:“吃过了”,吃饭人便极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正是吃饭的时候,还加尕吶?”这时,对方强调说:“你郎请!不把饭凉了。”其实,这些只是挂在嘴边、“没有话说寻话说”的“客套话”、“假嘎马嘎”之词,有如“明天我请客”,非出自于真心的口语。但这些客套话颇具趣味,当属一种文化习俗现象。如遇到那些不知五阴六阳的“苕货”,有时也会弄假成真。   

  顺便一说。在仙桃,苕货冠以人名的不少。这苕货的“货”字,在仙桃方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货字的释义即货物,引申为财也。故有些带货字的方言,并非都是贬义,至少也是个中性词。如形容出色为硬货,老实巴交是憨货,头脑迟钝是蠢(笨)货,猪头猪脑是呆货,烧制的土陶是窑货,本地特产是土货,清理库存叫甩货,汉正街服装是水货等。水货也指人,如中国足球就是名副其实的水货。当然,货字的骂人之意也有,如中国台湾“总统”,那个“力抗中国”的“菜蝇蚊(谐音)”和美国佬是一路货色,就是一个地道的骚货、贱货、淫货,也是一个货(祸)害。仙桃方言中,货往往与东西是近义,如“不是个东西。”指不是好货。货字不过是汉语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字眼,其多种用法,体现着方言丰富的情感爱憎。   

  言归正传,继续回到仙桃方言打招呼的主题。   

  请客喝酒主人与亲朋打招呼,以礼相迎。客人还没有进得屋来,就连声地“稀客!稀客!”上前去恭迎。客人回一句:“恭贺你郎!”主人接着道:“把你郎哒心,请到屋里坐,我来筛茶你郎喝!”客人道:“口不干,你郎去忙,要喝自己来。”客人赶人情时总会说“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拿不出手”,主人回敬道:“承蒙抬举,劳慰了!”   

  亲朋之间打招呼,亲近热情。双方握着手,先是问好,再是互答:“你郎还好吗?”回道:“吃得、做得好的很,你郎心!”放手后,再去谈些儿女家常和田里的收成。   

  喝完酒后离别时客人与主人打招呼,深情厚谊。叫声:“多谢你郎!”主人回一句:“得罪你郎!”恭送客人出门,客人:“你郎留步!”主人:“你郎慢走!”最后奉烟作别,挥手致意。   

  遇见陌生人打招呼,一定要礼貌待人。如出门问路打招呼,一定要先尊声称呼,再去问路。如:“大伯、大妈”,不得直呼“老家伙、老巴子”等,否则会很尴尬。   

  在我的老家,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两个小伙子,从上毛嘴骑自行车到三伏潭,第一次走,不熟悉路。到了三伏潭后,很没礼貌地问路边一位老人:“老家伙,这里是不是三伏潭啊?”老人生气地编出话来回答:“这里是‘一伏潭’;你们再往前走滴尕远,是‘二伏潭’;再走滴尕远就到了‘三伏潭’。”然后,这两个没礼貌的小家伙,一直骑到了仙桃后,只得打回转,天黑骑到了胡场时,已是精疲力竭,只得去落旅馆,第二天中午才骑到三伏潭。   

  本来是“问路问老人”的,但也要态度诚恳,为人低调,别人才能帮助你,牧童也会遥指杏花村。为人低调,事半功倍。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一个“低”字,却演绎出了深厚哲理。   

  又扯远了,再一次回到仙桃方言打招呼的主题。   

  昔时,仙桃方言打招呼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打招呼喊出的是吆喝声,不言表达的则用的是响器,如劁猪佬敲的是马锣、补锅的用的是铁拍板,卖百货摇的是货郎鼓,算命先生拿的小锣、要饭人手里的莲花落等。听多了,也就习惯了,人们听到吆喝声和响器声,有需要的则主动出门打招呼:如“劁猪佬,过来一下”,“货郎,我要买针线”,“师傅,我要补锅碗”,“算命先生,排个八字”。如要饭的站在自家门口,而不方便施舍,就扯知乎说:“讨不得韩(没有时间),我还烟火没进灶,请赶别家”。   

  有固定门店的手艺人做生意,当顾客进得店来,往往是师傅先上前去打招呼,则很少说“你郎好!吃哒没有?”之类的问候语。如酒店打招呼说“坐!来一杯?”杂货店打招呼说“称盐、还是打酱油?”疋头店打招呼说“撕布?”服装店说“做衣服?”理发店打招呼说“剃头?”屠夫说“割肉?”鱼行说“买鱼?”槽坊说“打酒?”药店说“抓药?”最具亲切的是诊所老医生:“你哪里不舒服?”   

  明知故问,纯粹是为了打招呼。到理发店肯定是来剃头,到服装店也多是来做衣服,难道到理发店来缝制衣服不成。“买卖不成仁义在”,店老板一番热情的“废话”,拉拢了双方的关系,生意也容易做成。   

  仙桃方言打招呼也有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