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惊喜的发现了一件震惊中外的素纱禅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说文解字》:衣而无里,谓之襌。是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此衣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因此命名为“素纱襌衣”)。这是一件用罗纱制成的单衣,薄如蝉翼,轻若鸿毛,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鑞)、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这件素纱禅衣的领口和袖口有较厚重的绛色缘边,如果除了缘边,重量仅为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谓飘渺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诗中所描写的那样: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
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
地铺白烟花簇雪。
以上史实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聪明的中国人就织造出了如此精美高质量的丝绸,这不仅是西汉丝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古代华夏文化的骄傲。这件世界上最轻的素纱禅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的出现,当然与我国古代高超的丝织技术是分不开的。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历史遂道,看一看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吧。
丝织技术是非常细致的,而且生产工序也相当复杂。
丝织的第一道工序是缫丝,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相传最早养蚕缫丝的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妃子螺祖,将功劳归于一人未必可信,可这一传说说明我国养蚕缫丝历史极悠久。
何谓缫丝?就是从蚕茧上把丝抽引下来。我们都知道,蚕丝的主要成份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近于透明的纤维,即茧丝的主体,丝胶则是包裹在丝素外表的黏性物质。丝素不溶于水,丝胶易溶于水,而且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利用丝素和丝胶的这一差异,以分解蚕茧,抽引蚕丝的过程被称为缫丝。
唐宋时期,有人对缫丝作出了不少明确的总结。见于唐人著作的,首推白居易的诗:“择茧缫丝清水煮”,既提出了选茧的问题,也提出了水中丝胶浓度的问题,短短的七个字竟准确地概括了缫丝工艺的全部关键。也见于宋元著作的是秦观的《蚕书》和其他农书,最为大家熟悉的是王祯《农书》中的:“蚕家热釜趁缫忙,火候长存蟹眼汤”,主要谈的是水温,言其不可不热,也不可太热,以在将达沸点为宜,所谓“蟹眼”就是这个意思,即俗话所说的“小开”。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沿用。
最早的缫丝是用手作,然后再用丝框收丝。可以想到,最初的丝线应该是非常粗糙的,但却为后来利用蚕丝线开了一个大大的好头。当你现在身穿轻盈飘逸舒适的丝绸服装时,你该不会忘记我们祖先的开创之功吧?
从汉代画像砖上的纺丝图像看,当时已用比较复杂的軠(kuāng)丝了。
隋唐以前的史书记载,尚未见有缫车的名称正式出现。至唐时期,唐诗中就曾多处出现过缫车的记载,如陆龟蒙诗句“每和烟雨掉(摇)缫车”,描述了阴雨天里缫妇忙着摇动丝车的劳动情景;王建诗句“檐头索索缲(缫)车鸣”,讲缫车转动后发出索索之鸣响。这些缫车是指普及了的手摇式缫丝车,丝车结构靠偏心横动导丝杆进行交叉卷绕,使丝绞分层。
宋代手摇缫车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出现了有关具体形制的记载。同时期又出现了脚踏缀丝车。包括机架、集绪和捻鞘、卷绕及其他三部分。机架为四面形立体框架,承受大丝一两绪;集绪包括钱眼、锁星(鼓轮);卷绕装置较复杂,包括添梯连柄、络绞、丝軖及传动装置等。这是从手摇式发展而来的革新成果。从此,缫丝者可以腾出双手来进行索绪、添绪等工艺,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这真是:
行役过桑野,适值丝事成。
缫者无劳色,缫车无怨声。
元代王祯《农书》中的缫丝车分南、北二式,构造已相当科学,使用也相当便利了。北缫车车架略低,构件较完整,丝的导程较短,常见为2-3绪同续,与南缫车式原理大致治白癜风哪里好相同。缫丝技法经南北交融互补,统一了工艺要求,即“缫丝之诀,惟在细、圆、匀、紧,使无偏、慢、节(接头)、核(疙疽)、粗恶不匀也”。
明代,北缫车与冷盆相结合,成为后代缫丝技术的主流。脚踏缫车已普遍应用,车上构件如竹针眼、鼓轮、送丝杆钩、偏心盘等,也有改进和完善。
为了使缫出的丝能立即干燥,明代开始采用在缫丝框下放置炭火烘干的办法,这样生丝随缫随烘使缫出之丝脱离丝盆后,绕到軖上前便可干燥,既避免了缫取后丝缕彼此粘连又可保证丝质白净柔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将这种治丝经验总结为“出水干”,即在“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白癜风有效的治疗方法盛,去车五寸许,(軖轮)运转如风时,转转火意照干”,是曰:“出水干”,“若晴光又风色,则不用火”。现代缫丝车上所设蒸气烘丝装置作用与宋氏介绍相同。
清代晚期机械缴丝工业兴起后,厂丝产量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近现代的缫丝机的形成,就是在中国传统的缫丝技术与机械改革相结合的基础上而发明的。它的机械动作不再依靠人工,而是用电动机取代了脚踏手摇的方式。缫丝机的出现,使原来的一台只能缫一绪至几绪,发展为一台能同时缫几百绪,并且一个缫丝工可以看管一百多绪,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力。
第二道工序是“网丝”,将缫成的丝上丝籰(yu瑁T诤捍斗窖浴分薪凶觥皹C”〔xuan旋〕。是用4根或6根竹著由短辐交互构成,中贯以轴,可以旋转缠络。丝籰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卷绕丝绪的筒管。但两者的形制是完全不同的。它的结构和用法是两根或六根竹箸由短辐交互连成,中贯以轴,手持轴柄,用手指推籰使之转动,便可将丝线绕于籰上。丝籰虽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但它的发明大大加速了牵经络纬的速度。
丝上籰后,便可牵经络纬。络纬所用的纬车古称筟(fu)车或繀(sui,收丝)车,用它可将几个籰上的丝合络车筟管上,以做成供织纬用的丝繀。
第三道工序是上机丝造。
原始的织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或叫腰机)。这种织机是女人用足蹬卷经棍,右手持打纬刀在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这种织机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出现了。它看似简单,但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