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4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浔阳飞鸟,那一次南山下的菊花醉 cq2tcdg3

8896

主題

8896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pkrwn 發表於 2016-11-13 19:31: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   

  楠木琴,不知何人所赠。没有琴弦,不知何人能弹。   

  琴,在案几上着了微尘,阳光透过窗纸,光线编织成不可细数的灰色琴弦。“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语)   

  公元418年秋天,一日,刚刚上任江州首长职位的王弘踌躇满志,准备在江州干出些政绩出来,他想到了曾经在江州当过祭酒官的文化人陶渊明。陶渊明接到王弘几次三番的邀请后,轻轻地拒绝了王弘:“我身体不适,多谢盛情”。王弘也不恼。一次,陶渊明去庐山游玩,王弘听说后,就让好朋友庞通之在半道置酒招呼等候陶渊明,陶渊明说“我赶巧脚不灵便,不了吧。”庞通之就让两个儿子和一名学生抬着轿子等候在庐山脚下。陶渊明,王弘,庞通之,三人敞开酒坛子,醉而归。   

  当光辉的太阳移达黄经165度时,不论南方北方都进入白露节气,燥热尚未退去,晨昏清气袭来。时令转换,秋天的庄稼分毫不差地告诉你,白露米酒该开坛了。浔阳从黎明的晨雾中醒来时,一只翅膀和尾巴色彩十分显眼的公鸡在河边的村落无端地鸣叫。把尾巴蜷成半个圆弧、一颤一悠地跑起来的小白狗,认得南山下的茅草屋。细长瘦弱的苦瓜,玲珑多姿的角瓜,无精打采的空心菜,在它们上面,豆荚们也藏不住了自己,一枚枚荡悠悠地在藤枝上。   

  ——这是419年夏历九月九日,未时三刻,陶渊明望了一眼案几上的无弦琴,不懂音律的他,也无心知晓“宫商角徵羽”奥秘——弹着和闻着都扑朔迷离的时候,索性就这么空着。他无事可做——无事可做预示着爆发一场大事。但能有什么大事呢?陶渊明想到这里,捻须一笑,不知不觉踱步到了田舍东南角,皎若秋阳的一簇簇菊花开的娇艳而水灵。他伸出孱弱的手臂,轻轻一触,采的一朵菊花。   

  他与这菊花相视一笑,“今朝无酒,有君足矣”。山间,旷野,农舍,最是菊花喜爱的生长的地方。娇嫩的黄色的菊花舒展开来,每一瓣都像洛神的衣袂,婀娜翩跹,在慢时间中聚拢又散开,花蕊恰似一个隐隐若显的神秘亭台——比鲜红的心还要柔软的、比婴儿的唇吻还要温暖的所在。绛紫色的菊花开放的肆意些,花瓣长短不齐,从花蕊间十面散开来,在清风中随行舞动。这一畦菊花在果蔬的后面。陶先生斜倚在藤床上打盹。家人来告“王大人来了”。陶先生说:“哦”。   

  恰在这时,朝廷三品官员江州刺史王弘来拜会老朋友。一位是庙堂之上春风得意的地方大吏,一位是江湖之远“心远地偏”的菊园中人。王鸿从清晨打算来见陶潜的时候,就认真梳理自己的仪表,那时的贵族非常重视这一点。对镜理鬓描眉点唇,然后脱去官服,穿起粗布衣服,一双芒鞋,走了几步,很是合适,着意打扮了一番,王弘骑乘小马,只带了一位随从,往陶渊明家里来。王鸿衣袂飘飘,革巾博带,进门见到陶渊明,拱手说“先生好!”陶渊明拱手“请”。   

  “今日无酒”,陶渊明看着王鸿刺史。到也不尴尬。   

  “知你无酒”,王鸿叫随从端来一坛子浔阳米酒。   

  “好酒好酒”,二人对饮片刻,陶渊明面红耳赤。   

  “我喝醉了,请你走吧”。陶渊明望着王鸿,王鸿也没有惊愕的表情。   

  “那我走了,期待再会”。王鸿和随从打马出了田舍,一阵尘烟,渐渐散去。   

  南方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但就在这个诗人无比偏好的秋天,他给自己写下了一篇祭文。他模拟了自己离世后的场景和自己的葬礼细节。他要回到本来的居所,亲友们来送别,一起祭奠他的亡灵。他在冥冥之中看到新鲜的水果在供案上,清冽的美酒在香雾中飘荡着幽香。在阴阳两隔中,他回眸自己:自从我成为一个人,就遭遇到家境贫困的命运,饭筐水瓢里常常是空无一物,冬天里还穿着夏季的葛布衣服。可我仍怀着欢快的心情去山谷中取水,背着柴火时还边走边唱,在昏暗简陋的茅舍中,一天到晚我忙碌不停。从春到秋。田园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中总是有活可干,又是除草又是培土,作物不断滋生繁衍。捧起书籍,心中欣欢;弹起琴弦,一片和谐。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沐浴于清泉。辛勤耕作,不遗余力,心中总是悠闲自在。乐从天道的安排,听任命运的支配,就这样度过一生。   

  奔丧的和吊唁的亲友在痛哭流涕,岂料陶公在那经幡翻动、鼓乐混响的葬礼中,舒朗地吟唱,“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最好?捽兀穷庐,酣饮赋诗。”(唉,人老了就会死,我不以受到宠爱为荣耀,污浊的社会岂能把我染黑?身居陋室,意气傲然,饮酒赋)他甚至嘱咐家人,死后既不垒高坟,也不在墓边植树,时光自会流逝。既不以生前的美誉为贵,谁还会看重那死后的歌颂呢?   

  旷达于生死,是一种对待天命的大气度。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是贵生而忘死;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一种看轻了死的人世悲情性的认识。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他在一场极乐的“修禊事”事后酣畅淋漓地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待生死的自由气象精确地表达了出来。陶渊明为什么要给自己写这篇祭文呢?在陶渊明的世界观里,人生是无限延续的,他要把他对世界的看法无限传达下去,把快意人生和“桃园理想”持续地传达后世。显然,先生对千余年来厚实的诗人、甚至政治家产生了美好或者惶恐的影响。   

  二   

  坐北朝南的一排茅草屋,在秋阳下宛如文人水墨画中低矮的居所。走出院子向左十几步,推开桑木栅栏,就到看见那些五颜六色的菊花,暖色的无法洇盖寒色的秋意,菊花的芬芳散开了,没有什么味道,只有在晨昏日月汇合的时候,那淡淡的幽香让人醉。   

  《二十四史。宋史》《陶潜传》记载,陶潜的好朋友颜延之在始安郡当地方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无论贵贱人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田园将芜”,这是陶渊明一直思考的问题。“归去归去”,陶渊明有真正意治白癜风的中方义的家——桃花源。但诗人不是尽善尽美的神仙,他依然在不舍地追问“命运是什么?”对于国家,民族,个人来说,命运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契合点。中国古人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就在空间上试图编辑评语原创散文作品(作者自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