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16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郭氏灭亡的教训 ekpkbkhm

6851

主題

6851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6-11-19 23:05: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一次出猎路过郭氏废墟,感慨地询问当地父老郭氏灭亡的原因。父老告诉他: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不能任用,从而招致好人的怨恨,厌恶坏人而不能使他们离开,从而招致坏人的仇恨,所以灭亡了。   

郭地父老的这句话,不但深深地震动了英明的齐桓公,而且深深地震撼了我:“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居然使一个大家族陷入灭顶之灾;那么小而言之,如果一个人交友不慎,遇到品行端正的人却不去结交,遇到品行不端的人却不能断绝交往,就有可能使他走向毁灭之路。   

什么叫智慧明达?古人告诉我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的人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明请问医生有好方法治好小孩白殿风的吗达。但是,要达到“智”与“明”的境界,确实难呐!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见那么多英雄、豪杰,那么多“明主”“贤君”,要么他杀,要么,要么身死国灭,惊心动魄的悲剧故事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强大一时的吴王夫差不辨忠奸,疏远忠诚直谏的伍子胥,而宠幸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伯噽,结果被通敌卖国的伯噽一再蒙蔽、误导,最终酿成身死国灭的悲剧。大诗人屈原之所以悲愤投江,就是因为他心目中的“明君”楚怀王听信奸臣的谗言而疏远了他,使得他有才难施,有志难酬,报国无门,从而彻底绝望;因为不能任用屈原,接纳屈原的忠言葡萄的一些隐藏好处还很多,所以糊涂昏庸的楚怀王后来客死秦国,为天下人耻笑。“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因为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所以死于合理的发牢骚不失为一种健康小人李园之手,不但家族覆灭无遗,而且使楚国从此一蹶不振,最终灭亡。   

诸如此类的历史悲剧,追根究底,都是由于当事者不能知人善任或者不能明察忠佞造成的。可见,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国君,还是一呼百应的豪杰,要做到“善善而用,恶恶而去”,尚且艰难殊甚,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对于知识有限、经验欠缺的中学生而言,要想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当然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中学生们要善于听取师长们的意见,诚恳地接受师长们的批评、教育,及时纠正错误,戒除恶习,方能在人生之路上顺利前进,在学业上、品德修养上、待人接物上,取得进步和成绩。   

但是,总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中学生不能听取良言,不能接受忠告,不能改正缺点,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滑入“罪恶”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例如抽烟、酗酒、、上网乃至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等,都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十不准》等纪律相违背,但部分中学生总是一意孤行,屡教不改,反而振振有词地说自己的错误言行是“有个性”,是“时髦”。真不知道这种中学生的是别说你懂茶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到底在哪里!   

不可否认,成人的一些不良言行、不良嗜好,对思想、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的确有消极影响,但是,作为一名中学生,你也应该有起码的判断力吧?最起码,你也应该牢记学校三令五申强调的校纪校规,应该知道那些张贴在校园墙壁上的挂图、告示、布告等等令行禁止的内容吧?可是,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的中学生明知故犯呢?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学生会“迷失”自己的学生身份,而把自己等同于社会上的成年人或社会混混之流呢?   

要知道,学校的教育不是万能的,老师的教导作用毕竟有限——因为这些都是“外因”;更重要的,还应该是作为“内因”的中学生自己时刻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端正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彻底改正自己的恶习或者错误,才能彻底净化校园环境,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强国添砖加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古代郭氏“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进而招致灭亡的的教训是严重的,是深刻的,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当代中学生的高度重视,从而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避免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