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一定看过“流动的草坪”:一辆出租车飘然而至,车顶一方葱茏鲜绿映入你的眼帘。看着风中微微颤动的纤细柔嫩的绿草儿,谁都会赏心悦目。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美妙的景致儿,全赖着车顶的一层薄薄的营养土。这营养土里,有绿草生长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素。
于是我想,如果把我们学生的心灵比作纤细柔嫩的绿草儿,那么,理想中,我们的学校就该当成为那薄薄的营养土。这营养土里,有心灵发育、生长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素。
首先,得有知识的营养素。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不知道曾激励过多少代的人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畏艰难地探求知识,时代发展至21世纪的今天,有不少人对这句名言竟然产生怀疑而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当今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知识和信息总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的周期速度正在加快,今天学习的知识明天可能就会过时。因此,这些人重视能力而轻视知识。其实,重视能力是正确的,但忽视知识却是非常错误的。一方面培养能力离不开一定量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目的还是为了汲取新的知识,再说,诸多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大量基础知识对一个人终身来说是永远用得着因而永远也不会过时的。
正因如此,一个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弥漫着浓郁的知识的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应该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求知需要;校园布局和教室布置,应该处处关注到用知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拥有广博的综合知识,使得学生与我们的老师交往时,觉得我们的老师是一本厚重的大书,让他们百读不厌;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都能使娱乐性、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全方位全过程营造出来的浓郁的知识氛围,会把“知识就是力量”的古老信条写进学生的血液里去的。
其次,得有能力的营养素。约翰·奈斯比特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我们正在被信息淹没。”“科学和技术信息现在增加速度是每年13/%,即每5.5年翻一番。”这样看来,我们的教材无论怎样的刷新、我们的教师无论具有多么强的前瞻意识,都不能在学生的学习问题上一劳永逸,包办终身。如果要使我们的学生离开教师之后摆脱“悠然南山中”的不妙结局,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中学阶段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这种理念的确立归根结蒂是问题意识的不丧失。问题意识不丧失,学生就永远会满怀好奇地寻找问题,会敏捷果敢地发现问题,会兴趣盎然地探索问题,最终或许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倘能循环往复,如此再三,学生的能力何愁不会提高?而现实状况是:进入学校前,我们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是那么充满好奇,可谓问题多多,但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我们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把有问题的孩子教成没有问题,这是教育的悲哀。把没问题的孩子教成有问题,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像沙漠上的绿洲一样可贵,就像草尖上的露珠一样容易破碎,就像佛塔上的灵光一样稍纵即逝,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小心谨慎地加以呵护。“艰深”也罢,“肤浅”也罢,“偏僻”也罢,“幼稚”也罢,“无聊”也罢,永远不要对学生的问题嗤之以鼻,多想想孩子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想不出也无所谓,承认就是。要记住,“否定”就是错!“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怎么会问这么古怪的问题”“这个问题老师讲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懂”这样的话永远都是屠戮学生问题意识的刽子手。保护问题意识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历史上,多少当时人看来“毫无价值”甚至“可笑”的问题引发出一个重大的科研成果的事例,难道还少吗?
另外,得有创新的营养素。守旧和创新是一对矛盾。农耕社会的自足与封建社会的漫长,使得“守旧”的理念深深烙进了我们民族的肌骨。但守旧与天道相悖,日新月异原本就是大自然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颠扑不破的真理。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进入信息社会,谁守旧,谁就落后。今天的中学生是明日建设祖国的栋梁,要缩小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就要让我们的建设者们拥有创新精神。我认为,这种创新精神是一个人诞生到这个世界上与身俱来的。是的,年轻人的创新精神通常比老年人的创新精神强得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上接受的(有时候自己都不觉得)条条框框越来越多,自觉或不自觉地让开在思维深处的创新之花逐渐萎缩,而在这个同时,守旧之花悄悄滋长。
这样说来,我们的中学生天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因子(只要从放手让学生搞活动得到的惊喜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意气风发,敢作敢为,只不过,这时的创新精神中包含着较多的莽撞、盲从和杂乱,但这并不可怕。写到这里,想起《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作者黄全愈先生认为:“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又说:“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黄先生这话既深刻又形象,它启迪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少些、再少些压抑人性的条条框框,多些、再多些张扬人性的感化、引导和培养。
最后,还得有宽容、沟通与理解等微量元素。严格自然千真万确,但过犹不及,一过便大错特错。更可怕的是“严格”过了头所造成的危害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其实,“出英雄”的真谛在一个“乱”字。“乱”,使得原有的秩序、常规被打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再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能说得清道得明的,英雄正是在这样一个“乱”境中得以横空出世。学校不是军队,号令严明是军队建设的本色,完全移植过来用于学校管理似乎也不太妙。想想西方一些国家的中学生--迟到了不喊报告,课堂上可以随便站起来提出问题,课上如厕也不必同老师招呼一声,甚至喝水、吃零食、钻到桌底、爬到桌请问白癜净氮芥酊哪现在那里可以买到上,老师都悉听生便——可能也着实过于随便了点;但中国有的学校规矩也实在太多,最让人觉得悲哀的是小学生上课一双小手要反背身后,像捆缚了一般。这捆缚的岂只是一双双小手,简直就是一颗颗活泼稚嫩的心灵。要知道,宽容并不是放任呀。对我们的学生多些宽容少些苛求吧!
就算在我们的宽容范围之内仍出现了在某些教育工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