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30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台北] 给学生心灵松绑

6844

主題

6844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qzjbe 發表於 2016-12-19 15:33: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学生心里想些什么?不少学校通过阅读学生周记、设计问卷调查、参加学生活动、召开学生座谈会、挂设校长信箱、公布E-mail等途径了解到;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学校的工作者心里是漆黑一团。更多的情况则是: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了学生的诸多情况,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学生情况不梳理不分析,最终流于形式。   

  教育工作者工作的立足点是活生生的人,对活生生的人漆黑一团无疑十分危险。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越是不重视、不愿、不屑或拒绝了解学习的心理,学生就越是封闭他们的心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越是满腔热情,越是勤勤恳恳,越是踏踏实实,越是关怀备至,学生的心理负荷有时就越沉重。   

  于是学校无意间成了学生心灵的屠宰场,这样的学校都有哪些特征?   

  首先规矩繁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没有规矩自然不可。当前,《中小学生守则》就是最根本的规矩,但有些学校常常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为托词,制订具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有“本校特色”的繁文缛节式的规矩,而这种规矩一旦同单纯的应试教育联姻,学生本该活泼好动且充满灵性的心就被钳制得痛苦万分。有些学校不尊重科学,不为学生的健康考虑,不问学生心里怎么想,一味打时间仗,无节制地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几千人的学校晚自修一律上到十点二十,而每天的作业量中等以上的学生也总是紧紧张张地赶,总也赶不完,学生的业余时间严重萎缩甚至庶几不剩;平时没有自修课没有班团活动课没有课外活动课没有非高考学科课。   

  对此,这样的学校教育工作者诠释得直截了当:老百姓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不就是想让孩子上大学吗?学校就应该适应群众的这种迫切要求。升学率高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领导也满意;升学率低了,三个不满意,你还“代表”什么?再说,升学率低,社会信誉低,谁还来上你的学校?   

  想起陶行知的一篇文章《杀人的会考和创造的考成》。该文章于1936年6月1日在《生活教育》上发表。原来,会考不是什么新事哈尔滨白癜风物,上世纪30年代初就有了。自有了会考,“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的悲剧”。陶行知接着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原来,陶行知大加挞伐的“一切围着考纲转”的现象非但没死,反而于今愈烈。   

  显而易见,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一切围绕着升学率转,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再是活生生的学生,而是冷冰冰的升学率。为了升学率,学校一切工作都得有规矩,学生一举一动都得上规矩,学生一言一行都不能越规矩一步。于是乎:学生心如止水,行动颤颤兢兢,声口老气横秋。   

  其次怕出乱子。《装在套子里的人》许多人耳熟能详。主人公别里科夫是那个黑暗社会生长出来的、忠实地维护着那个黑暗社会的,怀着无尽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的人物。他时时要用“套子”套周围的人,使人们成为黑暗社会的维护者,成为他的同种势力。别里科夫有一句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当前,有些学校就存在着别里科夫似的人。他们总幻想:永远不出乱子、不出问题多好啊。他们心理脆弱得很,一旦出了问题,总把问题看得多么严重,于是想方设法一级对一级隐瞒,而不是直面问题分析它解决它;一旦隐瞒不了,又千方百计地推卸责任。   

  学生学习了《致橡树》《雨霖铃》哪里医院治白癜风较好《林黛玉进贾府》《牛郎织女》《长亭送别》《罗蜜欧与朱丽叶》等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看了那么多的爱情题材的影视和课外阅读书籍,了解到爱情是那样的纯洁、崇高和美好,但学生中一旦有男女生交往比较亲密(还远不是谈情说爱),一些教育工作者不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心理正常得很呢),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是如临大敌,忧心忡忡。有时无限上纲上线,有时不负责任扩散传播,或者汇报领导,或者通知家长。   

  现在传媒发达,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通讯聊天了解信息的手段多种多样:QQ聊天工具司空见惯,Inter网址随处可见(教科书上就有好多),电子信箱、微信、微博,开通方便,使用快捷。教育工作者强调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学生要熟练使用网络,或查找,查阅读,或购物,或休闲,但在某些教育工作者眼中,中学生一旦上网就好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多么粗暴,方法多么简单。   

  记得有一幅漫画,画上是两个人同拉一头牛犊,争论不休。一个说:“不会耕田,怎能下田?”另一个说:“既不下田,怎会耕田?”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持“不会耕田,怎能下田”观点的教育工作者有多少啊!我们的男女学生如果只会同同性相处,进入大学走上社会,还怎么同异性相处?我们的中学生如果在中学时代没有在网络上实实弹演习过,毕业出了校门还怎么能适应网络哪里白癜风能治好社会的需要?   

  其实,80多年前,陶行知就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念。陶先生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   

  结合陶先生的论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粗暴的工作态度和简单的工作方法?何况恋爱和网络并不是洪水猛兽啊。   

  最后惩戒严重。规矩繁冗,怕出乱子,但生性活泼好动的中学生总使乱子不约而至,让教育工作者防不胜防。学生稍有出格行为,有些教育工作者便小题大做,苦口婆心,陈述利害;更有甚者,学生违反校规,少数教育工作者动辄惩戒,不少学生身心受到戕害。学生心理负荷加重,心理脆弱,做事畏首畏尾,表现在学习上缺乏创新精神,喜好循规蹈矩。其实,心灵遭受屠宰的背后,说不定还有一个不为教育工作者所知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曾年轻过,或许有过金色的童年生活,或许有过快乐的高中生涯,或许也曾年轻气盛遭受挫折,或许也曾理由十足但被人误解,或许也曾有过剪不断理不乱道不明的情怀,因此,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处理“乱子”时能设身处地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