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查看: 6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视觉的盛宴

6851

主題

6851

帖子

35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不离不弃つ 發表於 2016-12-23 02:55: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六年三月底观看的由国家艺术基金投资的“非遗”文化兼全新版的木偶戏《嫦娥奔月》不得不说是一次非常棒的视觉盛宴。儿时常听身旁的爷爷奶奶断断续续的讲述他们所处年代的木偶戏,皮影,京剧…却总欣欣然的点头应和,未曾深究,记忆诙谐模糊。到头来,忘记了当初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现如今的一场视觉盛宴,会让人有着不明所以的对“非遗”文化木偶戏的触动。这种情感,还是蛮神奇的。   

  其实,想象中的木偶戏确实与现实中所看的木偶戏有很大差别。以《嫦娥奔月》来说,它是一篇属于每个孩提年代的我们都会知晓的神话故事,它可以是一直存在于神话故事中或是影视银幕上,以不同的版本内容,不同的剧情发展来呈现,这都足以象征着我们童年时代的标签。后来,当《嫦娥奔月》的故事搬到舞台上,走进校园,发展成别具一格的“非遗”文化,除了震撼,带给观众更多的还是一次惊艳,从歌曲,舞蹈,皮影,真人,服装等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喜欢这样的作品,除了为舞台渲染的效果和独特的音乐搭配所折服外,更偏爱剧情的不一般美好。   

  以往听到的故事版本之所以不喜不美好,在我看来,可能更多的是掺合着人世太多杂念,它不足以以一个高度的姿态让如今的我们去信仰,去受到更多影响,除了满足孩童天真的好奇提问,受益于后羿的不惧艰险,排除万难,似乎都忘记了嫦娥这一贯穿故事始末的主角所带给我们的冲击。16年最新版的大型神话木偶戏《嫦娥奔月》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其赋予嫦娥这一人物的重要地位。假如没有嫦娥的鼓励,后羿也许在翻过33座山,淌过33条河面前就止步不前了,不会再有接下来故事的延续,在99座山与河面前,嫦娥的鼓励与博爱是后羿到达目的地与成功获取西王母赐予弓箭的重要原因。只是后羿未听进王母劝诫,归来后,后羿解救天下苍生的迫切与自我防护致使其射落九日,剩余一日躲起不敢再出现,天地间阴风阵阵,寒瑟冰冷,众生再次陷入危难,这把全剧推到又一个高潮,而嫦娥的挺身而出不得不说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她以生命祭奠神灵,祈佑苍生平安。后人坚信嫦娥是涅槃重生的,会在天上守护着后羿,守护着每一个黎明百姓,也算是最好的安慰了。   

  感念于嫦娥的那份舍生普众生的情怀,这是值得我们去怀念与追究的。也许,它再一次留给我们的是追念,思考,豁达,以及一种全新的对爱的理解。   

  事实上,单从木偶剧本身情节来概括并不足以将这一项“非遗”文化表达完善,中国对外文化借鉴奉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一种能从中受益匪浅的不错认知,《嫦娥奔月》沿袭的便是如此,爵士乐,真人表演,皮影戏,动漫服饰,舞台幕布挡板,这些与表演融合得恰到好处。尤其是祖孙俩在木偶戏中刚开场时的对话,给人的印象便很深,这样的真人表演可谓是木偶戏的一大突破,展示了一份感性的人文情怀,它把大多数人的儿时回忆拉的很近很近,很贴合人心。其次,舞台效果氛围的渲染把握力度也不多不少,白癜风的忌口是不是很多据说采用了全息投影技术以及使用一些高科技的设备,所以无论在哪个角度观看,都有一定的震撼力与冲击感。剧情与音乐相互配合是一场视觉盛宴,亲身经历的人怕是才得体会。其实不管从哪一方面的木偶戏变革来看,木偶都来回贯穿着全戏始终,它的“主心骨”作用从未被打破,这样的初衷是最纯粹的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口头的代代相传,是需要切实的努力和行动的。   

  今天的许多人对“非遗”文化了解的很少,对木偶戏知道的也只是寥寥,可能人总习惯于一时半会的好奇加围观,加之那种本能的冲动吸附在大多数围观者周围,使其迫切想要得到,所以乱了很多客观思考。必须承认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所陈述的事实,这点毋庸置疑。   

  类似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有很多,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会有不同的故事来取代它,出现另一个最新版的木偶戏登上每一座城市的舞台,去为更多人所熟知,而“非遗”肯定也会在这一次次的路过里成熟与壮大。那时,我们带着的许或是不一样的悸动和感触。倘使再去享受这份视觉的盛宴,肯定还会不一般美好。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