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风过去无名,现在关心国防航天事业的人大体知道,它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代称,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戈壁腹地,环境艰苦,气候干燥。夏天高温可达40多度,冬天能冷到30来度。东风—又特指中心的首府,机关家属学校商业服务业聚居的地方。1958年基地建设的时候这里一片荒芜,随着国防工程进展,商业服务业作为后勤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被提上议事日程,军人服务社应运而生。于是,从全国各地,主要是北京、从日常生活和饮食注意事项治疗白癜风上海和兰州征调了部分技术工人,加上需要有一个安定人心的环境而随调而来的军人职工家属,共同组成了这样一支服务保障队伍。
【冰棍坊】
炎炎夏日,不能不让人向往清凉,不能不让人想起当年的冰棍坊。
冰棍坊是众多服务单位中的一个。1976年我参加工作到单位的时候,或许是东风作坊最兴盛的时期,那些老师傅都年富力强,正是做事情的年龄。冰棍坊里有一位姓葛的师傅组织生产,我们去的那批人中,两位被安排给他当徒弟。冰棍坊在当年是热门单位,去给葛师傅当徒弟的也非等闲之辈。一个能说会道,一个关系通天。之所以做冰棍成为热门,是说全城就这家作坊,它的产品供不应求。1980年代我在机关工作的时候,夏天到班组支援生产非常乐意地到过这里,对这里的生产销售流程有所了解,对这里的人更加熟悉。
冰棍坊冬天主要是维修机器,好保证夏天开足马力生产产品。葛师傅既是管理机器的师傅,也是管生产的师傅,还是组长。他们的多数组员是季节性的。冬天一般情况就他们师徒3个,拆下机器,绕电机线圈,或者更换管路,或者到外地采购原料。每年从五一前后开始生产,一直到10月底上冻为止。
那年月小城里还没听说过雪糕这个词。所以冰棍坊的主要产品就是冰棍,另有酸梅汤一种。冰棍也只有两种,一种是鸡蛋冰棍,另一种是水果冰棍。鸡蛋冰棍以纯正蛋黄粉为原料,成品吃到嘴里一股重重的鸡蛋味,浓郁香甜。水果冰棍应当是添加食品工业用的水果甜味剂做的,清洌爽口。原料不同,价格不同。鸡蛋冰棍一支两毛,水果冰棍一支五分,酸梅汤以玻璃杯为计量标准,一杯也是五分。
夏天的冰棍坊热闹非凡,大人小孩路过都会进来买一支。限于经济条件,一般情况下给孩子要一支鸡蛋的,大人要一支水果的。不带孩子进来的消费者肯定先要一杯酸梅汤,然后把冰棍放进去一边融化一边喝冰镇的汤水,其爽快程度会大大提高。后来家里有了冰箱,工资水平有所提高的时候,炎热时每家都会一次性买5元或10元的一袋冰棍,回家冻起来随吃随取。
冰棍酸梅汤既是夏天的美味,又是那个年代较奢侈的食品。既然贵重,那就少不了各种形式的侵占。参加生产的职工和家属肯定是随便吃喝的。领导和师傅徒弟的重要关系来了吃一点也是不要钱的。据说,还有些胆大的还通过后门约好了给家人、朋友一兜一兜地往外送。由此看来,开后门这件事情早就在聪明人的自觉行动中,不是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才有的后果。管理不严造成冰棍坊连年亏损。那个时代好像亏损不亏损的也没有具体责任,最多到年底开会批评一下,讲一下听到的反映而已。老师傅年底的嘉奖该评还得评,不评他们有情绪,领导也不太好平衡呢。
学徒时候夏天星期天白癜风患者治疗时黑色素从哪里来的上班没有加班费,单位给一点降温福利,是一人2支冰棍。一般都是我拿上师傅带来的保温桶去冰棍坊领取。取来大家利用工作间隙赶快吃,活儿忙的师傅来不及吃,拿起来的时候都快化了。我去取冰棍的时候,遇到同批分到那儿的兄弟值守,会倒一杯酸梅汤给我。
冰棍坊是在1998年前后逐渐结束使命的。开始是被各式各样的雪糕占领市场,后来开始计核成本,老同志退休,班组承包经营,停止生产改成饭馆……现在的冰棍坊早已面目全非,那栋平房沾了建在礼堂广场前因上级要求保留而存在。对于它的历史,只有上了些年龄的人说起“老冰棍坊怎么怎么”的时候,才会被提及。
听说葛师傅已经在老家吉林通化去世。他的一儿一女还在东风,默默无闻地继续父母的未竟事业。
【糕点坊】
在冰棍坊西南500米左右的地方,现在改为某单位宿舍楼的地方,就是为东风立下汗马功劳的糕点坊。说它功劳大,是它也是那个年代的唯一,它生产的饼干配发到疏散的部队和居民手中,发挥过很大作用。记得1979年自卫反击战之后全城演习,我们被紧急拉起来隐蔽到弱水河畔的时候携带的唯一物品就是半提包饼干。据说1970年整个基地疏散回西安,好些人也带着糕点坊的饼干。
糕点坊平常生产的品种除了主打产品饼干,还有面包和蛋糕。主持生产的马师傅是河北人,据说是从北京某老字号糕点厂选来的技术工人。马师傅高大的个头,梳一个油光锃亮的大背头,走起路来腰板直挺,不知道的人以为是个多大的干部。马师傅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这与他的好身体有关。
糕点坊大约有十来个职工,我们一批工人中也有几个分进去的。糕点坊在那年月也不错,起码好吃的不愁。做什么吃什么,在当时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糕点坊每个节气还有应时食品,春节的各类品种,还有仓库里葡萄干等原料,这在物质还很贫乏的时代都是很诱人的。
糕点产品中最好吃的数蛋糕,记得某年休假,买了好几斤带回家,妹妹弟弟当新鲜吃,送给外爷外奶大爷几块尝,家里人之前哪儿能见到它啊!糕点房的面包统一是那种馒头似的,开始觉得好吃,后来因为他们经常做了卖不出去,单位当福利给我们发,发的面包有点儿酸,就把面包的行情弄坏了。以后见到面包闻到那种过度的酵母味都难受。糕点坊出了残次品--品相不好或者发过的、烤过的等等老分给我们消耗,弄得那几年大家见糕点反胃。
马师傅后来因为与领导关系问题被调整出班组,由跟他学徒的山东聊城籍姓荆的师傅任组长,组织生产,其他人就是徒弟的徒弟,所以生产质量越来越下降,管理也与冰棍坊一样问题很多,原料消耗、产品销售都没数,结果也没逃过市场开放之后让个体糕点坊、单位加工食品渐多代替的下场。大约是在2000年,曾经在东风声名鹊起的糕点坊也关门大吉,地址很快被征用,那些师徒退的退、调动的调动、下岗的下岗,作鸟兽散了。
关于糕点坊还有以下消息可作谈资:马师傅在河北保定,前些年我还去看过一次,快80岁的人 |
|